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房價拐點隱現 “只漲不跌”神話能否破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3 13:32:58  


 
四、誇大樓市拐點效應 難免誤導調控決策

1、拐點效應誇大其辭 恐將誤導調控決策
  目前的房價下跌到底是暫時的調整還是真實的拐點,尚且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確認。過分誇大房價短時間的調整反而容易誤導決策層。事實上,2005年的房價調控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跟輿論對當時房價的短暫下跌過分誇大有著直接關係。(天津北方網)

  2005年3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將房價提到政治的高度,明確表示將追究地方主要領導的責任,表明了房價必須降下來的決心。“國八條”剛一出來,有關“房價一夜之間下降10%”、“樓市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的報道就開始出現,隨後,某某地“撤銷購房合同潮湧現”、“退房引發集體訴訟”等等報道進一步誇大了“國八條”出臺後的效果。

  這種誇大其詞的報道引起了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警覺。這些地方擔心房價突然大幅度下挫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而,推遲了對一些調整政策的執行。結果不難想像,許多地方的房價經過短暫的調整後重新步入上漲軌道,北京市的房價更是迎著“國八條”一路創新高。(上海《上海證券報》)

2、兩大難題無法突破 房價飆升難以回頭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市場的現狀,需要解決兩大問題:即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業中的利益訴求,以及過剩的流動性帶來的投機資金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在短期內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很小。(北京中新網)

  首先看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問題。大多數觀點都指責地方政府是房價上漲的“幕後推手”。這一指責固然屬實,但是在地方政府“幕後推手”的背後,卻可以找出中國財政分權體制的缺陷。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承擔了更多的事權責任,卻減少了稅收分配的比例。財政收入大量集中於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則在財政開支上捉襟見肘。由此,所謂“土地財政”才應運而生,以填補諸如地方社會保障投入等資金缺口。這也正是為何一些地方政府落實廉租房等調控政策效果不佳,卻罕見被依規處罰的原因。(廣州金羊網)

  其次,流動性過剩是當下宏觀調控的大敵,大量海外熱錢進入境內並且熱衷於資產價格的炒作,房地產和股市便是首當其衝。貨幣政策十年來由“穩健”轉為“從緊”,不僅彰顯調控部門應對經濟趨熱問題的決心,同時也顯示出治理流動性過剩問題之難。(上海《東方早報》)

3、樓市進入“雙核時代” 房價有望回歸理性
  而與早期“組合拳”多著眼於“抑制需求”、疼在買房者身上不同,近期樓市調控的重心已轉移到“加大供應”上——從經濟適用房在廣州等城市的“重出江湖”,到中央對廉租房的空前重視,到溫總理關於“經濟適用房大多數面向中產階層”的表態,再到廣州“限價房”的探索……由此,中國樓市進入“雙核時代”——一邊用政策性住房滿足困難和“准困難”群體,一邊繼續鼓勵商品樓市場健康發育,兩條軌道平行發展。(北京中國網)

  自從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誕生以來,一方面住房更多被視為一種純粹的“商品”,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又杯水車薪,從而導致中國房地產業持續六年的大牛市——這不僅在中國可謂空前,在世界上也算罕見。其惡果是,其一,形成全社會的追漲預期,造成房價極度不理性,樓市大牛市中的買房人不考慮“值不值”,而只考慮“還會漲多少”了;其二,在看漲的預期下,很多暫無消費能力的人被迫提前消費,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適房“擴容”、廉租房增量、限價房“高調出山”,一方面起到增大供應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大的威力則是,降低了持幣待購者對樓市的上述預期,從而擠出泡沫,有望將飄高的樓市大盤拉回到“價值”這條中准線、健康線上來。(廣州《廣州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