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公祭大典何其多 “燒錢文化秀”之風不可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8 05:19:56  


 
二、經濟搭台文化唱戲 醉翁之意不在酒

1、功利色彩强烈 公祭狂潮難留文化遺産
  當然,各地政府公祭歷史名人不缺堂皇的理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等等均可信手拈來。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東輝認爲,“現階段‘風起雲涌’的公祭活動,這與其說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不如說是一種透支。當前,我們對需要悉心沉澱的文化投入還遠遠不够,很多都是表面工程。”(山東百靈網)

  當下,整個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股公祭狂潮,這一切現象背後,無處不見地方政府的曖昧身影。正如某地公然打出條幅“道教聖地、投資熱土”所宣示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經是這場傳統資源爭奪戰公開的秘密。正因爲這場公祭狂潮幷非真正意義上承繼與復興傳統,而有著强烈的功利動機,在被打倒在地或送進博物館後,傳統又一次被經濟怪手拉出來幷遭到“鞭尸”。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當前這輪復古浪潮恐怕留不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遺産——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黑龍江新聞網)

  有專家認爲,古迹按其歷史可靠性可以分爲三種:一種是真古迹,一種是翻修或重建的古迹,一種是純粹的假古迹。所謂假古迹,就是現在動手“爲將來製造古董”。這種現象,古已如此,于今爲烈。比如“二帝陵”、黃帝陵等,都不是真古迹。“二帝陵”經探查其實是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那麽其歷史價值也就在于後者,而非所謂的“二帝陵”。但眼下各地爭相造“神像”、擴“宗祠”、搞公祭,幷非純粹的好古、復古,而是爲了發展旅游經濟,這也就注定了相關建築難以長存的命運。

  說到底,復古不過是個幌子,公祭無外乎經濟,最可悲哀的莫過于,狂潮退去,唯見一地垃圾。(上海《東方早報》)

2、“祭祀經濟”變味 公祭招商引資效果成疑
  在大多數公祭活動中,當地政府幷不諱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2006年,河南新鄭舉辦了“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後,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和旅游綜合效益同比增長50%。但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爲公祭算了一筆經濟賬,“不少地方都宣稱,通過‘公祭搭台,經濟唱戲’,共簽訂多少億合同,引進多少億資金。實際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將意向性合同說成事實,就是移花接木。”他認爲,“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最近更擴大到一些貧困地區,投資者在商言商,光憑‘文化搭台’,又豈敢‘過來唱戲’?要真有利可圖,即使不辦公祭,照樣能招商引資。”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爲支撑,很可能的結果就是花了一堆糊塗錢,留下一堆仿古建築而已。(中國江蘇網)

  其實,越是經濟發達、開放程度高的地方,越不迷信所謂的公祭,而越是貧窮的地方,公祭活動越壯觀!政府公祭熱首先說明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上的“黔驢技窮”和懶政思維,他們想發展地方經濟却找不到好的辦法,他們想招商引資也找不出好的對策,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花費更多精力去思考、去謀劃,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古人身上,寄托在所謂的公祭上。(四川新聞網)

  要想改善民生,政府招商引資幷非一定要靠這些華而不實的手段。因爲資本的運行自有它逐利的規律,幷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只要投資環境好、引資項目有前景,商人能够從中獲得利益,他們自然願意投資。否則,單靠公祭活動來招商引資也只能是一厢情願。相反,這些“打腫臉充胖子”的大型浪費活動,往往還會引起外來客商的誤解,破壞地方政府形象,影響招商引資效果。(北京新華網)

3、“人造景觀”虛置 大陸文物保護走入歧途
  事實上,近年來個別地方政府爲了經濟目的或政績,打著“尋根”、“公祭”的幌子大造“景點”勞民傷財,教訓深刻。比如位于鄭州市的“官渡之戰”古戰場旅游區。1993年,當地投資1680萬元建成。開業之初,游人如流,但好景不長,次年即開始每天門票收入不足30元,大門口長滿了雜草,建築被拆去門窗,原本已徵用幷綠化過的道路兩側,被民衆再次種上了莊稼。1680萬元投資成了當地財政的一個沉重包袱。(北京《法制日報》)

  據瞭解,僅1997年,全國人造旅游景點的統計數字是千餘個,因經營不善,導致各級財政將近五百億元的損失和巨額的銀行“呆賬”。到了2001年,全國縣以上的人造景點急劇增加了十倍,達上萬個,其中百分之八十處于虧損狀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大建“人造景觀”,而對于當地真正留下的古建築却常常會很輕率地拋弃掉。(廣東《南方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