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公祭大典何其多 “燒錢文化秀”之風不可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8 05:19:56  


 
四、奢華公祭飽受質疑 政府不應趟渾水

1、控制公祭規模 政府不宜扮演主持角色
  “現在的祭祀儀式,幾乎就是傳統祭奠儀式的現代版。香火裊裊之中,擊鼓奏樂,獻上五穀三牲;主祭人誦讀祭文,行禮鞠躬……而主祭者都是佩戴一條黃色長綢巾的政府官員。主祭者捧讀祭文的神情看似很莊嚴,其實很搞笑。”河南大學一學者對祭祀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名學者認爲,現在搞祭祖活動,全是領導講話、嘉賓發言,給祭祀活動蒙上了極强的官方色彩。(北京中新網)

  傳統文化的弘揚,不是源自幾次規模宏大的公祭,而是來自細水長流、日積月累。競相上馬、持續升溫、泛濫成灾、勞民傷財的“公祭”活動,不僅偏離了建立節約型社會、關懷民生的導向,也招來了“到處是祖宗,該拜哪一個”之譏,是構建和諧節約型社會最不和諧的音符。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公祭活動應該屬于民間行爲,不宜由政府來主持。一旦變成了政府行爲,在擠壓民間社會空間的同時,相互攀比,“前赴後繼”等積弊粉墨登場也就在所難免了。(湖北荊楚網)

2、“公款公祭”盛行 國家財力理當用于民生
  “公款公祭”的盛行如果真是老百姓的心聲,何以一出手就屢屢怨聲載道呢?未經公意程序就隨意調整的“公祭預算”有之,追加支出頻繁的“公祭預算”有之……那麽,“公祭財政”究竟聽到了幾分民聲呢?貧困縣的預算資金,竟然不能按照國家戰略與政府政策的重點及優先性進行優化配置,出手闊綽的“公祭財政”還有預算效率可言嗎?(湖南紅網)

  人們當然不是一概反對公祭活動,但是那種勞民傷財,异化爲官員政績平臺的公祭活動則應堅决廢止。公祭活動耗費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甚至超億元。公祭泛濫的後面,是一些官員手中的權力成了脫繮的野馬。財政的錢究竟是誰的錢,財政的錢到底應該怎麽花,爲什麽在一些官員那裏,可以想怎麽花就怎麽花?這顯然是比公祭泛濫更發人深省之處。(北京千龍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認爲,政府部門應該退出公祭活動,同時,加强對政府財政的監管與輿論監督,嚴格審批程序,防止對公共財政的濫用。專家表示,公衆如果僅寄希望于國家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投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對行政權力的問責機制,讓權力爲老百姓服務,而不是爲政府自身服務。只有在建立起真正的問責制之後,才能把政府打造成責任政府。而惟有責任政府,才能實現公共財政的規範化、科學化和民主化,最終實現用人民的錢更好地爲人民謀利益。(北京《中國財經報》)

3、祭祀活動無益 議政應多問蒼生少拜神
  在各種以“尋根”爲主題的熱熱鬧鬧的政府公祭背後,給我們留下了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看到國民性中殘存著的一些陋習。其中一點就是凡事喜歡一哄而起,盲目追風。這些年來,我們見識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文化”浪潮:鐵塔、風車類的世界景觀曾經全國到處都是;蘿蔔土豆大葱,也都曾搖身一變成“文化節”的主角;現在打起的則是公祭古人的主意。總之,此一地方見效一時的事情,彼一地方馬上仿效,在這個强調創新的時代了無新意。(廣東《南方日報》)

  古人搞祭祀活動,是認識水平和維護等級制度的需要,古人相信祖先和神靈會保佑天下蒼生。而現代科學早就證明世界上不存在鬼神,現在却由一些信仰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者鼓動政府搞祭祀活動,意義何在?(北京《京華時報》)

  要增强國家的凝聚力,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現在盛行各地的公祭之風,這些祭黃帝、祭炎帝、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媧、祭孔子、祭老子、祭諸葛亮的公祭活動……能讓國祚昌盛多少?讓國家的凝聚力指數上升多少?沒有人說得清楚,更沒有統計數據的支撑,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花了一堆糊塗錢,留下一堆仿古建築而已。

  這種打著弘揚中華文化旗號,實則以旅游經濟爲依歸,爲專制主義招魂的活動,表現出一些當政者好大喜功和對形象工程的喜好,與現代公民社會、現代政府功能不相符合。人們希望,這些當政者和議政者能真正關注民生,以天下蒼生爲念,不必再關心鬼神之事,更不必以傳揚中國文化的大旗燒香拜佛。(湖北《長江商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