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四萬億保增長 中國成世界經濟“定海神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7 04:49:28  


 
二、拉動經濟靠內需 發展模式加速轉型

1、外需熄火投資减速 中國不再甘當“世界工廠”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衝擊下,從珠三角、長三角向東南沿海地區不斷蔓延開來的倒閉、裁員和减薪潮,使不少企業提前“入冬”。儘管官員與輿論界還在辯論是否存在企業“倒閉潮”問題,但官方數據證實,今年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18.3%,同比擴大2個百分點。珠三角、長三角及西部地區部分中小企業出現停産、半停産。近幾年如脫繮野馬般狂奔的中國經濟增長,實際上靠的是投資與出口的拉動力,如今,對外貿的過度依賴已經到了必須檢討的時候。(香港《文匯報》) 

  對于處在高增長階段,而也習慣不斷增長的中國而言,經濟增長减速所傳來的痛感比發達國家更甚。應對危機,從政府官員到經濟學家幾乎都開出同樣的藥方:加速經濟轉型,减低對外依存度,提高內需對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貢獻率,提振消費。當前,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外需,投資、內需,但外需熄火,投資减速,就只能看內需了。(北京中國網)

  11月9日頒布的“國十條”計劃以4萬億擴大投資拉動內需,實質上是中國由外向型經濟過渡到內向型經濟的戰略大轉移。戰略轉移的必要性在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出現,只是金融危機使這一戰略顯得更加迫切。由于出口市場萎縮,中國沿海省份以出口産品製造和加工爲主的大小企業,日子越來越難過,一些工廠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在不斷增加。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再也不能過于依賴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其發展目標再也不能滿足于充當“世界工廠”的角色。(新加坡《聯合早報》)

2、投資對象重在民生 奠定中國未來發展基礎
  應當看到,四萬億投資的目的絕不只是爲了保持增長速度這一個目標。應該看到,儘管宏觀經濟政策已經轉向,但國內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幷未解决,政府占據資源過多,經濟結構畸輕畸重,民衆消費能力低下一直是懸而未决的重大問題,由出口和投資導向到消費導向的轉型也還遠未完成。因此,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性指導方針。

  從“國十條”來看,投資對象涉及十大領域,包括醫療、廉價住房、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另外還有環保項目、科技創新、文教設施等,民生項目顯然占據主導地位,除了有助于止住經濟下滑的勢頭,更是立足經濟長遠發展的奠基之舉,爲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山東《大衆日報》)

3、危機就是改革契機 經濟轉型開始“二次革命”
  外界一般將“國十條”解讀爲中國版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幷沒有全面準確地反映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和“國十條”真正的精髓和內涵。這一系列的舉措,貫穿著四條主綫,那就是:民生是根本,轉型是目的,增長是保障,改革是動力,意義之重大遠非“經濟刺激計劃”可以涵蓋。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二次革命”,對中國的意義絕不亞于30年前啓動的改革。如果說30年前的改革改變了中國國力貧窮積弱的局面,爲當代中國創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那麽,目前要進行的這場戰役則决定了中國未來能否在産業升級、財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實現實質性躍遷,能否讓經濟發展更加惠及普通民衆,讓民衆分享更多繁榮,其成敗攸關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向和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因此,從出臺的特殊背景和中國改革變遷的路徑來看,“國十條”既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特別法案,也可說是中國經濟被迫再次轉型的關鍵之役。(上海《東方早報》)

  但這次轉型,面臨的複雜形勢和困難絕不亞于30年前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在一些領域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在改革的初期可能成爲改革的動力,但當其自身利益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就可能成爲改革的阻力。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尚未完成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在民生領域欠賬累累,和這些“利益集團”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外在壓力迫使“利益集團”讓步,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也許還很漫長。事實上,近期在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中國的背景下,國內財經學者在憂慮之外,又隱然有種自信情緒,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成爲中國經濟轉型難得的契機,爲中國改革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北京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