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不要讓“應試”思維糟踐了唐詩宋詞
http://www.CRNTT.com   2018-02-05 20:52:01


  日前,普通高中新課標公布,古詩文背誦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傳統文化教育加碼,贊同者頗多,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頭大”——古詩文背起來勞神費力,高考卻只考寥寥幾句,“性價比”太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和朗讀一樣,背誦是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背誦一些古詩文代表作,從來都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童子功”。文以載道,詩以言志。在這些千古名篇之中,蘊藏著“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家國情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人生哲思、“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的漢字之美……從小學習背誦這些名篇,如同與古聖先賢對話,體悟其中的中國式價值觀與審美。由此形成的人文素養好比源頭活水,滋潤著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數學家蘇步青一生與詩結緣,他說“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腹有詩書氣自華,絕非虛言。

  其實,相比燦如星河的經典,我們的課程設置中安排系統學習特別是背誦的篇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常有人調侃,賞月吟詩,一拍腦袋就只會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久前,《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備受推崇,“銅雀台”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麼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選手們對答如流、驚艶四座。可從大多數觀衆的訝異嘆服也可以看出,更多人還是“腹中空空”。一旦脫離了學生身份,放下課本,便不記得幾句詩、幾闋詞,對其背後的故事更是不知所以。這些年,傳統文化升溫,市場上各種經典班、國學班扎堆湧現,不少家長大有要把自家孩子培養成下一個“詩詞達人”的架勢,面對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調整課標不失為應時之舉。

  對傳統文化有熱情,可為何一說“背誦加量”,很多人卻又不樂意了?根本上還是“應試”思維作祟。毋庸諱言,在不少課堂上,“考什麼就教什麼”“用最小的投入,拿到最高的分數”被奉為圭臬,語文基礎教育硬是被搞成了“技術教育”。當分數禁錮住了詩心,背與不背也就成了劃不劃算的買賣。這樣的邏輯之下,“大漠孤煙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情畫意,也就被分解成了一個個得分點。“詩者,吟咏情性也”,一旦韵味被破壞,古詩文也就變成了一堆佶屈聱牙的文字。很多學生陷入了“死記硬背,背了又忘”的怪圈,對背誦產生逆反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文化源遠流長,錦綉華章如雲,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幸運。一位詩詞大會的參賽者說,熱愛古詩詞,只因其中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你的這種感覺”。背誦一些經典篇目,領略其中的雅韵隽永,這與人生有關,與考試無關。(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晁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