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心存敬畏,方能“餐有所止”
http://www.CRNTT.com   2020-08-17 20:15:57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事在全民、人人有責。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古人雲,“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是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敬為尊敬,畏為畏懼,合在一起是內心感到神聖而產生敬重與畏懼。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同樣,對糧食心存敬畏,用餐時方能“行有所止”,正是遏制“舌尖上的浪費”的利器良藥。

  敬畏糧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問題始終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新時代,我國糧食“飯碗”已端穩,但還沒有“穩”到可以揮霍的程度,“饑餓”并不遙遠。有這樣兩組數據。一是“1.32億”,聯合國日前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在全球範圍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饑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二是“3500萬噸”,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每一天都有數以萬噸計的食物被從餐桌上丟棄,而我國糧食生產仍面臨需求增長、資源約束、結構性矛盾等問題,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時刻警醒著我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對於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

  敬畏傳統,約則百善俱興。“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糧食都心存敬畏。“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日子過得越好,越不能忘本,不能忘了古有明訓。隨隨便便倒掉的一碗飯,倒掉的不僅是糧食,還有文化傳統、辛勤汗水和珍貴資源。敬畏糧食,就是敬畏傳統、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勞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敬畏傳統,珍惜糧食、崇尚節儉的美德不能丟,就要節約每一粒糧食,節約每一點資源,讓節儉節約成為一種時代風尚,讓節儉節約的滲透人們的生活,從內心深處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敬畏規則,有些底綫不能突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出台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特別是針對群衆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我國出台了《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相關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最近,一些地方出台相關文件,對“適量點餐,剩餐打包”進行規範。讓節儉成為習慣,規則是一條硬杠杠。事實上,一些國家早就將餐桌浪費上升到浪費社會公共資源的高度進行立法限制。浪費積弊頑疾,說到底要靠制度來祛除。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應當借鑒他國有益做法,應把國內一些地方的成熟做法上升為制度,把反對浪費穩步納入規範化制度化軌道。有理由相信,以規則反對浪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節儉節約就有了更可靠的保證;敬畏規則,說到做到,“克勤克儉”“戒奢以儉”就能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風。(來源:大衆日報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孫秀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