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光國:中國要掌控“文化話語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2-12-01 01:09:32


 
   “情緒性的民族主義”

  台灣的學術界形成“全盤西化”的格局,在戒嚴時期,學術界中的“自由派”便以“民主”作為對抗國民黨的口號;現在則是朝野一致,要以“民主自由”作為對抗“中共併吞”的工具。

  然而,台灣實施民主政治的經驗,是不是真的讓台灣的政治決策走上理性判斷的道路?政治人物是不是從此不再挑動所謂情緒性的“民族主義”?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是建立在“藍綠對立”的基礎之上。政治人物的首要考量是:用什麼樣的政治口號來動員自己的支持群眾,而不是要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其本質是一種“民粹政治”,而不是西方意義的“民主”。這種以“族群動員”作為基礎的“民粹政治”,恰恰是波柏所謂“開放社會”的最大敵人。

  在李登輝主政時期,1995年,我曾經出版過一本《民粹亡台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批評當年國民黨所搞的“民主”改革,其實已經流為“民粹”政治,將帶給台灣巨大的災難。所謂“民粹”主義,是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所推出的各項政策,旨在討好選民,吸引選票,而缺乏長遠的理性考量,看起來好像能帶給選民立即的利益,其實卻會給社會招致長遠的禍害。

  這種現象看在有識之士眼中,自然會感到憂心忡忡。在“中華民國”百年學術發展研討會”上,政治學門的回顧,由朱雲漢、林碧炤、蕭高彥三位教授聯合執筆。他們在其合寫的〈“中華民國”政治學發展史〉中指出:“長期以來國內政治學在理論與方法上無法擺脫對西方政治學的倚賴,對自己社會的分析與理解均以西方歷史經驗為主要參照,難以形成在地化系絡的思考,長此以往將難以產生原創性的知識貢獻,也無法回應二十一世紀的知識挑戰”。

  然而,西方式的選舉制度也是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的一隻“鐵牢籠”,任何社會一旦開始實施“民主選舉”,就再也無法走回頭路。在“全盤西化”的格局之下,台灣的政治學界對於這種現象雖然“心有不懌”,擔心它無法“回應21世紀的知識挑戰”,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