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光國:中國要掌控“文化話語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2-12-01 01:09:32


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需從傳統和現實中汲取。
 
   文化認同的危機

  台灣情形如此,大陸的情況又是如何?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紅衛兵發起的“破四舊、立四新”,不僅對傳統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教育體系中的高等院校甚至遭到關門停課的命運。在那段期間,不只是文史學科的研究中止了,社會科學的進展更留下了一大段的空白。

   “本體論的焦慮”

  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新領導人鄧小平廢除了人民公社,恢復家庭制度,推動“四個現代化”,並在1979年宣佈“改革開放”政策,以“社會主義法則”為基礎,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計劃。文革期間許多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的學者恢復了地位;高等院校的大多數科系恢復了教學,成千上萬的研究生被送往國外“取經”,文革期間受到嚴厲抨擊的儒家思想再度受到重視。

  然而,諸如此類的改革措施,並不能減緩中國文化“氣若遊絲”的危機。大家都知道:學術研究是學者長期累積的志業。文革期間大陸學術思想界所造成的真空狀態,正好由“海外歸國學人”來填補,他們所帶回來的西方理論,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個人主義文化價值,也迅速佔領了年輕一代的思想領域。在改革開放初期,主張“全盤西化”而喧騰一時的“河殤派”,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都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展現。

  自從鄧小平在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經過三十年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社會型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文革時期被消滅的資本家和地主階級重新崛起,當時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識分子,再度成為新的社會菁英。過去一度被吹捧為已經“當家做主”的工人階級和農民群眾,仍舊沈浮於社會底層。在“思想解放運動”和西方觀念的持續衝擊之下,中國卻面臨了“價值真空”的危機。目前的中國社會,不僅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之風,人們缺乏信仰,學校體制也不知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人們精神世界空虛,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有能力出手援救陷入財政和經濟危機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知識分子卻面臨了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中國似乎已經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和列強並駕齊驅,可是,經過歷史的幾番折騰,中國不僅自身的文化面貌模糊,而且保留了許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糟粕”。如此缺乏文化魅力的“大國”,不僅不知道:自己的“崛起”究竟是憑藉什麼樣的文化力量?而且也不瞭解:什麼樣的文化力道可以支撐自己未來的持續繁榮?諸如此類的問題,形成了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林曦所謂的“本體論的焦慮”(ontological anxiety)。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