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警惕“以房養老”幌子下的風險陷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09 02:11:14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網評:警惕“以房養老”幌子下的風險陷阱 
 
  來源:中國網 作者:穆光宗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北京老年維權服務熱線自2016年7月開通以來,接到了上百起晚年浩劫遭遇類似的咨詢,不少老人簽了一紙協議後居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賴以栖身的房產,變成老無所居的悲慘一族,堪稱晚年浩劫。他們都曾在公證處簽署過以名下房產抵押貸款的協議,並自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署了全權委托協議,委托第三人全權處理自己的財產,結果釀成悲劇。當老人們大夢初醒、後悔莫及的時候,往往已被告知,自己的房產已被賤賣過戶,交易價格往往遠低於市價。而房款早已被當初委托的受托人代為償還老人欠下的貸款,分文不剩。不可思議的還有,由於交易價格過低,有些房產變賣後居然資不抵債!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禍端起於貪婪和輕信。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騙子承諾:將老人名下的房產抵押借款3個月,所得借款轉交他代為投資理財,屆時將有10%至15%的高息回報,到期還能全額返還本金。並承諾每個月能有十幾萬的利息返還給老人,3個月就能賺幾十萬。老人動心了。不問細節、不問風險,只問利息、只問收獲,這樣的心態是極其危險的。合同厚達幾十頁,老人甚至連首頁的內容都沒看仔細,就在騙子的催促下逐頁簽字了。可實際上,這位老人統共只收到過不到10萬元的利息,本金也沒有歸還。

  不同的故事卻有著相似的結局。受騙的不少老人淪落到無家可歸、親人無親和訴說無門的地步。這種騙局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通過一系列正規的法律文書披上了一層合法外衣,鑽了法律的空子,布局縝密,依法害人,是養老金融市場失靈的典型表現,也是“一切向錢看”的錯誤價值取向結出的惡果。

  要避免類似晚年浩劫的悲劇再度發生,一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謹慎投資、防範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加強政府的行政作為,加強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

  首先,在良莠不齊的市場經濟面前,老年人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他們早早退出了職場,回歸了家庭。因為社會化進程的中斷,他們的社會性、人際交往和知識更新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流失,他們適應和駕馭社會潮流的能力也在不斷退化。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心理上通常孤獨抑鬱,在無情無歡的歲月中不得不面臨智能上的退化,他們患有情感饑渴症,所以給點陽光就溫暖,往往在打親情牌的情感銷售中被俘獲。缺乏法律常識的老人們在騙局面前往往呈現出自己掩飾不了的弱勢。到這個時候,老年人應該有一種學習和踐行“後喻文化”的生命自覺,就是虛心向年輕人向兒孫們學習請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