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林富男:余光中高雄詩作與中華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2-11 00:20:44


 
  第二首《中國結》裡“心臟”和“臍帶”的比喻,已經表明了詩人對創作、對生活新的定位。所謂的家,不應只是祖傳的一塊地,更應是自己耕耘的一塊田。對於台灣成長的作家,台灣自然就是他們的家,這也許不是出生權,卻一定是出力權。余光中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他又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地理的鄉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鄉愁依然存在,且因大陸社會的一再改型而似乎轉深。此時,他的鄉愁詩並不算多,卻有了新的風貌。節奏放緩,感念沉潛,鄉愁不僅是故鄉的思念,故地的追尋,還是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中蘊含的民族記憶。鄉愁已成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它就是腳下的土地和身旁的人群。 

  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本土,是今人遠征的初始起點。一邁步,腳下已經開始離開本土了。由此可知,本土文化的生命在於延伸,與別人的本土碰觸、交接乃至融匯變異,由此不斷拓展,擴張自己的文化“領土”。 

  筆者綜論,台灣乃至高雄,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和特殊的文化經驗,以及建築其上的文化傳統。如果自戀自閉自溺,用減什麼或者去什麼來框定在地文化,在地傳統將日益狹隘終成窒息。余光中用“加”甚至是“乘”來展示台灣在地文化的內涵與經驗,並沒有消減了“本土性”。相反地,他使在地色彩有了民族鄉愁的重量,他的高雄詩篇擴張了台灣本土情懷,賦予它一種世界性的文學語彙。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余光中創作、教學與生活的高雄,將成為華人文化藝術勝地,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地標。我將盡地主之力,儘快實現這一理想目標。 

  (作者林富男為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本文發表於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四屆中華文化論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