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政協委員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16:17:43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回答說,非常感謝你的發問,讓我不僅有機會闡釋你問的問題,也可以重新澄清在媒體報紙上對我觀點的誤解。第一,我對中國增長的預期有沒有調整。第二,在新常態下,舊的比較優勢喪失了,還沒有新的增長動力。對第一個問題,我沒有調整。我認為中國還有20年左右8%增長的潛力。但這裡我講的是“潛力”,不是說中國會有20年8%的增長。“潛力”和實際增長是有差距的。包括你問的問題是假定我認為有20年8%的增長,這跟我的原意是有差距的。

  我認為中國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是根據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是什麼,當然經濟增長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而它的基礎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發達國家是這樣,發展中國家也是這樣。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多在世界最前沿,所以它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都必須自己發明,要發明成本非常高、風險非常大。從過去一百多年的經驗來看,發達國家靠這個機制,平均每年增長就在2%—3%之間。發展中國家當然也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但是世界前沿之內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是所謂的後發優勢。如果發展中國家懂得利用這個後發優勢,它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可能比發達國家高兩倍、三倍,就像我們改革開放以後,連續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長,靠的這個機制。

  現在經過30多年,這個後發優勢還有多大?我想最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我們和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還有多大。衡量產業和技術最好的方式是看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因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的是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而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所蘊含的優勢,我能看到最新可以比較的數字是2008年。2008年時,我們平均每個人按照購買力計算的人均平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和美國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和美國的差距水平,相當於我們台灣1975年、韓國1977年和美國的差距水平,這些東亞經濟體利用同樣的後發優勢,在同樣的水平之下實現了20年8%到9%的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