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後現代”觀察: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6:15:37


  中評社香港11月19日電/《台灣“後現代”觀察: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作者:林章湖 中央美院美術學博士,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教授

  提要:八O年代中期之後,台灣當代文化藝術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相對觀念成為時代議題。“本土”並非落伍,是維護主文化,與吸收整合新舊文化價值。“國際化”歐美強勢文化影響第三世界,並非等於現代,而是如何斟酌折衝其實質意義。台灣當前“後現代”混合文化社會豐富資源之下,兼具包容開創,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界線已逐漸模糊。筆者觀察:文化自覺之開放立場,使之回歸創作主體論與時代精神,方能闡發當代藝術思想意義與價值定位。
關鍵字:本土化、國際化、後殖民、混合文化

  壹、前言

  在社會的劇變下,短暫性的訊息不斷襲擾人類的感覺,新奇性的事物不斷撞擊人類的認知能力,而多樣化的選擇則不斷攪亂人類的判斷能力。當人類無法適應這三股聯袂而來的變動刺激時,便導致了變動的疾病:未來的衝擊。 

  若參照此一國際著名社會學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1928—)說法,顯然,這是台灣“後現代”社會的當下寫照。藝術“永恆性”已經死亡,代之而起的盡是“短暫性”、“新奇性”與“多樣性”的事物。這種情勢之下,由希望與頹廢、創造與毀滅、自主與徬徨所形成之尖銳又強烈的對比,正衝擊著這個時代的每位藝術家,社會的劇變無不造成未來的集體焦慮。對台灣殖民屬性的宿命而言,長久外來各種各樣的文化衝擊早已逆來順受,碰撞衝擊,與西方此一社會論調若合符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