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未來亞洲匯率政策合作“三段論”

http://www.CRNTT.com   2009-06-08 08:30:57  


 
              亞洲外匯儲備基金規模太小 

  文章表示,亞洲貨幣政策合作有許多急需推進的地方:一是共同建立國際支付體系的風險防範體系,增強亞洲各國抵禦外部金融衝擊的能力;二是積極加強經濟政策決策的合作和監督,盡量取得經濟政策的決策與實施的一致性。前一方面的措施是為了改善短期金融和經濟的穩定性,後一方面的手段則是為了逐步提高經濟決策的質量、實現經濟周期的同步化,為最終統一貨幣創造條件。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一些共同性的變化,包括更為靈活但仍然相對保守的匯率體系、保持經常賬戶盈餘、快速積累外匯儲備、謹慎的資本項目開放、地區性金融合作協議等。這些變化的一個共同目標是為了降低未來支付體系危機或貨幣危機的可能性。比如,1997年初,亞洲的外匯儲備只有4800億美元。2008年底,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35000億美元。在美國次債危機爆發以前,多數亞洲國家認為她們已經積累了太多的外匯儲備。也正因為如此,韓國建立了韓國投資公司,中國建立了中國投資公司,其他國家也紛紛籌劃創立主權財富基金的方案。 

  過去一年來的發展卻可能讓亞洲的決策者們,重新思考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問題。原來韓國和印度以為外匯儲備已經足够多,但國際資本市場顯然并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因此韓元、印度盧比均受到了重大的衝擊。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過去判斷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僅僅考慮了資本流入突然停止的風險,也就是外匯儲備滿足外部融資的需求。但過去幾年隨著亞洲資本市場開放,由於國內可流動的短期資本增加,又形成了資本資本流向逆轉的風險。這樣,必要的外匯儲備的規模也就提高了。
 
  但每個國家各自積累足够外匯儲備的做法卻難以持續下去,這不僅因為這樣的做法非常低效,而且伴隨帶來很大的資產價值。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機過去之後,亞洲各國將難以持續保持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并快速積累外匯儲備。因此,最佳的方案應該是集中部分外匯儲備作為地區性的風險防範機制。亞洲作為一個地區,已經有足够多的外匯儲備,但目前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卻規模太小。當務之急應該是盡快擴充地區性基金的規模,只有這樣各國才有可能降低各自持有的儲備。 

             改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性 

  文章稱,東盟和中、日、韓各國已經建立了有效的政策對話機制,但要最終實現亞洲貨幣政策的融合,還應該在此基礎上邁出兩大步:一是必須要有一個以貨幣政策決策者和金融市場監管者為主的論壇;二是政策改革從國內做起。過去幾年,亞洲各國在清邁協定、亞洲債券基金、亞洲外匯儲備基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些區域性的設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各國中央銀行主導的地區性政策論壇,很難最終整合貨幣和金融市場。 

  而金融市場和貨幣市場融合還必須以一致的政策、監管框架和相對同步的經濟周期作為基礎,否則人為地推進融合,只能得不償失。因此貨幣融合的起點并不是建立地區性的組織,而是改善、統一各國的經濟政策框架。亞洲各國過去一向以自願、共識的原則推進經濟改革,這一傳統應該保持下去。但地區性組織應該提供觀察、監督和建議,尤其是對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貨幣政策的工具以及應用、匯率體制的選擇等,以提高亞洲經濟政策決策的質量和透明度。另外,貨幣融合還要求經濟周期的相對同步性,而相對一致的貨幣政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當然實際經濟融合尤其是貿易融合也必不可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