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錢學森宜多 “森學錢”宜少

http://www.CRNTT.com   2009-11-13 10:47:42  


花盆豈栽萬年松,世俗的學術環境自然培養不出脫俗的錢學森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訊/紅網今天發表評論員餘人月的文章“不需要太多錢學森是酸葡萄一聲嘆息”,作者認為,“出人才與時代的要求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知識分子不學習錢學森的科學精神,一個個變成‘森學錢’,一切向錢看,只知營營苟苟,追名逐利,莫說20年,再過200年,傑出人才的帽子也不會自動戴到頭上,那也是國家與民族的悲哀。”文章內容如下:

  針對錢老“我們的教育總是出不了人才”的遺憾,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許並不需要太多錢學森這樣特別傑出的人才。(11月12日《中國青年報》)

  他的理由是,中國奇跡的取得,是靠勞動密集型經濟推上去的,普通老百姓就能創造這樣一個時代,不需要多少超常的人。

  王義遒說,傑出人才是我們對下一個時代的要求。因為再過20年,經濟轉型要有比較多的創造性的東西,整個國家發展都需要創新,那個時候,人才自然會應運而生。

  把人才問題也丟給下一代去解決,王副校長的想法夠智慧。固然有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傑出人才的誕生離不開相應的環境,創富人物風起雲湧是創富時代的必然,那麼,經濟時代是不是就不需要其它超常人物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西方在經濟的起飛期,在資本主義萌牙與發展的各個階段,催生了科技、文化、藝術諸方面的巨匠,如愛因斯坦,達芬奇。就是在中國歷代,凡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也是科學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在中國經濟迸發出前所未有活力的今天,怎麼就不需要傑出人才了,難道只需要飽暖思享樂了?

  王副校長的思維,其實也說出了一種擔憂,那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惟經濟效益,能創收就行。在這樣的思想驅動下,功利思想浸染學術圈,導致學風浮躁,缺乏創新。王義遒也坦承,現在高校里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就是行政權力遠遠大於學術權力,學者都很願意當官,因為只有當官才有特權和資源,有自己的項目、經費、場地和人員。這種風氣如果延續,學校將來就非常危險。

  中國青年報10月19日的一篇報道指出,現在的大學教授不願承接企業的科研項目,而熱衷申請國家的科研項目。中科院政策所專家張洪石說,因為企業是要求出實際成果的,沒法忽悠,而國家下撥的項目並不追究產業化率,搞幾篇論文空對空,就可糊弄大把的科研經費。

  這個例子恰恰說明,我們的企業不是不需要創新,而是一些科研隊伍習慣一切圍繞經費與發表論文轉,以忽悠為能事。出不了人才與時代要求無關,倒是跟我們的科研教學體制有關,跟大學的功利思想有關。

  可以說,認為這個時代不需要錢學森的思想正是出不了錢學森的根源。花盆豈栽萬年鬆,世俗的學術環境自然培養不出脫俗的錢學森。

  在王義遒看來,錢學森身上最寶貴的精神就是把愛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跟科學、不斷追求未知的興趣融為一體,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正在喪失這種精神,這一點我們需要覺醒。

  這話說到了點子上,一針見血。大家敬重錢學森,懷念錢學森,除了他的科學貢獻,更主要的是他“我姓錢,但不愛錢”的科學精神與風範操守。有傑出的精神才有傑出的成果,時勢將他推上科技舞台只是一個方面,若沒有這種甘於奉獻的精神,哪有兩彈一星的成功?

  出人才與時代的要求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知識分子不學習錢學森的科學精神,一個個變成“森學錢”,一切向錢看,只知營營苟苟,追名逐利,莫說20年,再過200年,傑出人才的帽子也不會自動戴到頭上,那也是國家與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