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製造仍有較強比較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0-06-26 08:53:41  


 
  第三,勞動力價格,主要取決於供求關係。中國仍然是勞動力資源最豐富,也就是最過剩的國家,特別是農村,有數億的勞動力等待進入世界工廠。沿海出口企業,是他們最佳的就業選擇。部分地區出現的民工荒,是出口部門不景氣、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不匹配,以及新一代員工與上一代迥然相異的勞動和閑暇的偏好關係等新變化等造成的暫時現象。總體說,出口部門工資的上漲空間有限,經過此次急速的補償性調整後,會趨於穩定。

  第四,中國出口部門的比較優勢,主要不是與自己,而是與其他國家比,也就是與中國具有競爭關係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印度、東南亞、東歐等國家相比。雖然我們的工資提高,但如果總的製造成本,或者質量,仍然強於他們,那中國的出口部門就不會收縮,相對份額反而可能繼續擴大。當沿海部分地區成本抬高之後,只有很少的企業搬遷到東南亞,絕大部分仍舊留在原地,就說明我們的比較優勢仍在。而且,正是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才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沒有被其他發展中國家超越。

  第五,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在提高。現在的勞動力的主體,主要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教育背景和素質更好,學習能力更強,因此,相比前一代的工人,他們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即便工資提高了,企業的實際成本卻並非同比例上升,如果工資上漲速度低於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企業的實際成本甚至可能是下降的。

  文章稱,應該承認,中國出口部門的比較優勢正在收窄,與後起新興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而且最終可能會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所以,未雨綢繆的調整是必需的。

  部分內陸地區已在準備承接沿海地區部分產業了,特別是製造業的轉移,不過,這種轉移至今尚未大規模發生。這是因為轉移是需要上下游產業、原材料市場支撐的,畢竟,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法律和制度環境,特別是政府行為的調整還都沒有到位。

  即使出現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也會有相當多的企業留在沿海,這一部分企業,應該就是那些脫胎換骨,就地完成產業升級,走向產業鏈高端的企業。也許,富士康會是其中的一個。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由於規模巨大,成本低得驚人,蘋果、戴爾等巨頭,難以找到其替代者,這讓富士康有了與蘋果們討價還價的本錢,蘋果估計也會讓渡其部分利潤給富士康。另外,雖然企業管理有種種瑕疵,但是,富士康的管理還是一流的。

  中國的人口紅利正趨於消失,在競爭對手後來居上之前,上述的轉變應該盡快完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