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兩岸關係中的“交往”與“仁”

http://www.CRNTT.com   2011-02-04 00:11:23  


 
  儒學提出的道德反思對兩岸關係的啟發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通過反思自我理解他人,目的是發現兩岸共同的情感與欲望,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是通過對他人言行的體認以自我反省,目的是為人們認識和克服自身的道德缺陷提供參照,為自我完善提供榜樣。《論語》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兩岸交往中,希望對方做什麼,自己先要做好。這個意思中也包含將自己代入對方地位來思考,以待己之心來待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一些人對“台灣意識”有不同見解,將之納進“台獨意識”的範疇,並進行嚴厲的批判。這其實是對現實不瞭解,在客觀上形成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反效果,也不利於兩岸關係。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首次正式把“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嚴格地區分開來。2009年7月11日,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再次指出:“台灣同胞因近代以來特殊的歷史遭遇而形成的台灣意識,反映的是愛鄉愛土的熾熱情懷和自己當家作主的樸素願望,這與圖謀分裂中華民族的所謂‘台獨’意識有著本質區別,不容歪曲和利用”。(注23)這些都反映了大陸對台政策更加深刻認識台灣民意,更加深入理解台灣特殊歷史的方向。兩岸雙方必須通過與對方的對話驗證自己所持有的觀念,否則就是獨白。而台灣和大陸對彼此的認識也並非是從旁觀者立場出發的超然觀察,而是彼此積極的相互作用。深刻認識台灣歷史的特殊性,充分理解台灣民眾的特殊歷史經驗,尊重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是拉近兩岸人民感情的第一步。(注24)

  杜維明在儒家的傳統中發現了早已存在的對話倫理的資源:對話的兩個基本前提: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道精神;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道精神,這兩個原則是直接呼應了兩岸對話的最低要求--相互容忍,彼此尊重。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對於部分台灣同胞由於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瞭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存在疑慮,我們不僅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而且願意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中增進福祉。”對於具有不同想法的台灣同胞,願意進行對話交流,溝通理解。這傾注了大陸對台灣同胞的理解與關懷,包容與耐心,細緻而入微。如此,對話的雙方才可能相互承認對方的存在及其價值,並因此願意去承認對方的存在,以及你我共存的合法性及必要性。期間,願意去瞭解對方,同時希望和對方交流,以便取得新經驗與新知識。承認多元,包容差異,是對話最重要的倫理素質。透過中國倫理自己本身內在的要求,以通往世界倫理。兩岸的儒學傳統可以發展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兩岸的交往理性,使儒學中的人倫與事理、交往性與合理性有機地結合。對儒學中交往理性的深度挖掘,一種以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交流為核心的兩岸交往倫理的建立,必定會對兩岸的平等對話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