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兩岸關係中的“交往”與“仁”

http://www.CRNTT.com   2011-02-04 00:11:23  


 
  兩岸關係的“視域”轉向

  兩岸曾隔絕數十載,在過去對峙的狀態下,無論是大陸的對台宣傳還是台灣對大陸的報導,其基調主要為“政治喊話”。隔絕和對峙情境下的兩岸關係本質是一種交往的扭曲。被曲解的交往行動的公共性、可理解性已經完全喪失,變成私人性,甚至個體自身也無法理解的交往模式。(注10)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立場、情感去瞭解對方,批判對方。兩岸交往往往以不同形式淪為手段或客體,這種交往主體的手段化會導致交往主體的片面化,即相互交往的人們不是作為特定主體的規定性而進行相互平等的交往,而是作為片面的、被動的人進行片面的、扭曲的、異化的交往,從而使人與人的交往與理解難以真正建立起來或者只能虛假地建立起來。兩岸很多時候都將兩岸關係當做一種資源手段,卻忽略了人際間的相互瞭解多於策略性的取向,這使得正常的交往變得不合理。人類的認知能力、行為動機和互為主體性的語言是交織並關聯的。兩岸過去糾纏於意識形態鬥爭導致“同意本身的主體間性變形,並一貫地歪曲日常交往”。(注11)

  長期以來大陸主要以“統一/獨立”的兩極對立為論述形式;台灣則以“民主/專制”的兩極對立為論述形式。兩岸傳統意識形態話語模式,嚴重妨礙兩岸交流與瞭解。這種扭曲的交往隨著一個特定社會制度化的系統所特有的壓抑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這種交往中,日常語言受到了扭曲。由獨白方式構建的語言系統在過去的兩岸關係中是很常見的,它基本就是表達經驗,是對語言的工具式使用,所能達到的,不可能是主體間的理解,而只能是自身的自我理解,變成一種操作化的語言。在這樣的語境中,即使交往主體之間有某種認同,也是迫於社會力量的支配、控制與操縱,因而是一種虛假的“意見一致”。這樣一種違背主體意志的扭曲性交往是一種“無效交往”。(注1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