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兩岸關係中的“交往”與“仁”

http://www.CRNTT.com   2011-02-04 00:11:23  


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兩岸關係經歷劍拔弩張的隔絕對立階段,發展到經濟合作加速、政治對立緩和、社會整合加快階段,迎來了目前的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的新局面。兩岸關係真正的轉捩點,是在2008年5月台灣島內政局發生積極變化之後。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鄭重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事務等方面,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勾勒出清晰的“路線圖”。從“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再到“和平發展”,都是與時俱進、一脈相承,具有長遠和偉大戰略意義的重要調整。(注13)交通、通訊手段的發展減少了兩岸交往的時空障礙。通過旅遊觀光、參觀訪問、學術交流、互派學生等形式的文化交流使得兩岸的知識、思想、制度、觀念、習俗不斷融合。兩岸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具有相互滲透和依賴的特徵,很自然會引發兩岸人民對共同命運的關懷。同時,兩岸面臨諸多共同問題所造成的危機感,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做出的共同努力,都會使兩岸人民產生共同的命運感,而這種對命運的共同經驗與記憶的結合恰恰是共有觀念形成的條件。胡錦濤2009年5月在會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表示,“今後一個時期仍然要把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作為重點,當前最突出的任務是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考慮到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我們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同你們共克時艱。今後,如果形勢需要,我們還會繼續這樣做。”(注14)隨著共同命運的形成,認同他者的動力也增加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描繪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架構,有利於促成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兩岸的“命運共同體”是通過兩岸在文化傳統、合法秩序和個人認同等方面的交往行動出現在人們面前(注15)。當中潛在的資源有一部分進入了交往行為,使得人們熟悉語境,它們構成了交往實踐知識的主幹。經過分析,這些知識逐漸凝聚下來,成為傳統的解釋模式;在社會群體的互動網路中,它們則凝固成為價值和規範;經過社會化過程,它們則成為了立場、資質、感覺方式以及認同。(注16)一方面,當兩岸的“命運共同體”作為兩岸交往行為的背景假設出場時,它是流動的;另外一方面,兩岸的“命運共同體”一直在進行“文化再生產”、“社會的整合”和“社會化”的自身再生產。兩岸的“命運共同體”不是先驗的,是日常的,可經驗感受的,將兩岸的社會空間、歷史時間、個人的生活歷史和交互主體的共同生活形式交織在一起,相互構成網路。自此,兩岸關係從扭曲的交往模式向合理的交往模式轉換,認識論的角度就是從主體與客體關係模式進入主體與主體關係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