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財政收入超速增長須防治理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1-09-24 08:17:48  


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訊/財政部日前公布數據顯示,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74286.29億元,同比增長30.9%。由此測算,今年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

  時代周報發表改革內參執行主編沈陽文章表示,光明網有篇文章研究了10萬億對於每個中國公民意味著什麼:據國家統計局初步統計,2010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4億,相當於每個中國公民人均貢獻財政收入近一萬元。據2010年的一項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5%,14歲以下的人口目前占16.6%,全國殘疾人口總數為6.34%,此外,還要排除一些不需要納稅的軍人、常年生活在國外的人口等等特殊群體,保守估算,應該有占總人口的40%至少不是納稅主體,換句話說,實際有勞動能力產生財富的公民(包括低收入的農民)人均納稅已經超過1萬元。在全球經濟危機縱深發展的這幾年,國家財政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長,直到今天如此規模,對納稅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企業和個體生活步履維艱,意味著更多治理風險正在醞釀。

  文章稱,從文明變遷的角度來看,經濟問題導致政治風險可謂常態:1642年英國內戰、1789年巴黎士兵攻占巴士底獄、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些都是社會動蕩,均有深層次經濟因素。

  而在晚近的中國: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國家背負沉甸甸的外債,為了對付國內日益嚴重的政府財政危機等綜合性危機,中國不得不放鬆了對民營企業的管制,導致了中國民族工業的一個“春天”的來臨;與此相伴隨的是,中國的制度變革沒有進展,1901年簽訂《辛醜條約》後,中國再次放鬆對民營企業的控制,革命派和立憲派在賽跑,直到由於財政困境,清朝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忘乎所以地將鐵路收歸國有,四川興起了“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在一種“蝴蝶效應”中出乎意料地成功。

  今天的中國社會,存在著世界最成功的革命傳統,給中國留下了最為靈活的統一戰線,留下了分類控制的維穩體系,留下了最為堅強的危機動員機制。這個社會大體上保持了三十多年一貫的穩定,原因在於革命傳統成功地接納了中國社會重視民生的儒家傳統,並且在多年國有企業改制(有人說成功,有人說失敗)之後開啟了10年之久的國企擴展。看來,只要維持現狀,加大民生投入,應可保持社會穩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