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李步雲:憲政的科學內涵及其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2-04-13 10:11:33  


 
憲政是要每個人變得更偉大

  主持人:剛才劉作翔老師對憲政做了很精彩的評論,關於憲政和法治的關係,憲政的核心,憲政和政黨之間的關係都做了很有啟發的闡述,有些觀點可以進一步交流。下面歡迎王磊教授評論。

  王磊:由於時間關係,我就簡單的評論幾句,把的時間留給在座的同學與李老師互動。李老師和劉老師是我非常尊重的學者,尤其多次開會時李老師的很多觀點推動我們國家民主與法治的進程。我記得李老師對法治是刀治還是水治有過闡述,強烈主張水治,法律不僅僅是制度,很多會議場合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贊成李老師和劉老師說的觀點,這裡我突出強調一點剛才李老師講的憲政如果有背景,應該是吸取文革的教訓。我在這一點上做些發揮:憲政的中國意義。我們有四部憲法:54憲法、75憲法、78憲法、82憲法。從憲法歷史的來看,有沒有阻止得了獨裁者,有沒有阻止得了政治運動,有沒有阻止得了政治狂熱?這是憲政的意義。如果阻止得了,憲法發揮作用,人民權利和自由能夠得到比較好的保障;如果阻止不了,憲法就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那只能是一個憲法的文本。54憲法怎麼樣?沒有阻止得了大躍進、反右,50年代後期就發生了各種政治運動,乃至於到後來發生了十年文革。75憲法同樣是加速著政治運動,因為強調了“以階級鬥爭為,強調“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76年打倒四人幫以後,78年憲法,78憲法仍然是一個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繼續革命的一個憲法,搞了“兩個凡是”,沒有把國家的主要任務轉移到經濟工作上,所以80年時鄧小平在考慮修改78年憲法。我們知道打到四人幫時也是採取特殊手段把問題解決。所以回過頭看,54憲法、75憲法、78憲法實際上都沒有能夠很好的阻止中國式政治運動,中國式的權力交接。82憲法實施到今年是30周年,回過頭來看30周年還不錯。30周年之後怎麼樣我們將拭目以待。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王老師簡短的富有激情的評論,下面是互動時間,大家針對幾位老師的問題或者想法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提出。

  網友1:我想問李老師一個問題,我不是學法律的,而是學管理的。對你剛才所說的我有一個形象的看法:憲法至上、民主、法治、人權,是像凳子三個腿,還是三足鼎立裡面有一點東西?如果是凳子那一種是制度下的工具屬性?如果是鼎立那一種目的屬性更高一些。是體現偉大復興還是做人就應該走這條路?謝謝。

  李步雲:謝謝你的提問,關於憲政四要素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問題。民主、法治、人權我認為是並列的,他們有交叉。比如司法獨立,既是民主體制分權與制衡的產物和表現,又是法治的一個原則,同時是人權的一個內涵。我們有幾個人權公約做的定義,當被懷疑要立案受追究時,他有權得到一個獨立的公正的法院審判的權利。有交叉,但這三個概念有很多區別。我把民主概括為一個原則四個內涵:民主、人民主權,主權在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是根本的原則和原理。第二,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民主權力的配置和制約。第三,程序的民主。第四,民主方法和集中。

  法治和人權有交叉,基本是一個平面的東西,現在的概念在於三個要素內涵相互聯繫不可分割整合在一起叫憲政。剛才講的一個真正的法治沒有民主不可能,沒有人權保障不是好的法治,一個民主沒有法治作為保障是不可能的。三者相互依存,但是也有區別。

  三權鼎立的問題是這樣的,當時批評三權分立。在起草憲法時,最初的一個稿子是要立法、執法、司法分開,權力要相互制約,這三個詞在黨章裡還有,但批三權分立。我只能說三權分立不能照搬,但三權分立相互制約是對的。三權鼎立各有各的模式,我們也是分權的,人大有人大的職權,行政機關有行政機關的,司法機關有司法機關,還有監督權。這是關於三權分立、三權鼎立的模式問題。這個問題上權力相互制約要設計一個有效的制度。 

  你還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工具和目的問題。憲政、法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法律作為一個手段,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他比個人說了算要聰明。因為法律督促社會,有自己獨立的規劃功能、教育功能等社會功能,因此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但法治是文明的表現,一個國家沒有法治是談不上文明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目的。人們要在法治社會裡生活,需要法治文明、公平正義得到保障。憲政也有這個意思。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們有一個老總說民主本質上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這句話是錯的,即使是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判斷真理,不能提高效力,不能實現公平正義,太滑邊了。民主既能督促社會,又能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參加建設。更好地實現效率、實現分配是人們的願望,是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民主和法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這是一個根本原理,謝謝你。

  網友2:你好李老師,作為中國憲政的專家,您對中國前景是什麼樣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如果是悲觀或樂觀,原因是什麼?

  李步雲:問題非常好,我是樂觀的。1987年作為訪問學者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美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學家在暑期舉行了一個全美教授研習班,請我去做一個報告。當時我提出了世界未來16字方針,16個字可以概括未來的走向和特點:第一和平共處,第二和平競賽,第三制度融合,第四文化多元。同時就這個老兄請我吃飯,挨著我作陪,他說昨天胡耀邦下台了,你對中國民主的前途怎麼看?我沒有做任何思考就回答我是樂觀的。為什麼?四條理由:民主、法治、人權、自由、平等、博愛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是全13億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政黨、任何個人今後不敢違背這個意志。第二,市場經濟不可逆轉,關係的變化是“大國家,小社會”變為“小國家,大社會”。五個觀念是主體意識、權利意識、民主觀念、平等觀念等。第三,對外開放不可逆轉,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世界沒有中國不行,中國沒有世界不行,想走回頭路走不通了。第四,與再次改革密切相關(我可能看不到了,我都過世了)。未來的領導人一定是一代勝過一代,因為他們會更有知識,更了解世界,更沒有歷史的包袱。沒有歷史的包袱非常重要。今後的領導班子究竟怎麼樣,也許是開明的。歷史的趨勢不可逆轉。由於這四個理由,我對中國的民主化是樂觀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希望就在年輕一代身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