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戰後市場與政府糾葛史

http://www.CRNTT.com   2013-04-05 10:39:09  


 
  二
 
  對凱恩斯主義的否定為何如此不易呢?這是因為,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導致全球經濟嚴重倒退,給整整一代人帶來恐慌。這以後,擴大政府職能的主張便得到了更加廣泛的認可,也引發了政治和法律層面的變化。其標誌性事件是1946年美國《就業法》頒布,聯邦政府被賦予了更多的管理經濟的職權,採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產量,把農產品價格人為地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而在這以前,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市場體系常會發生運行不暢的問題,多數經濟學家仍把這種波動歸於正常範圍,認為經濟體系能夠自我糾錯,就像一個人得了感冒,依靠自身機體的抵抗力也能痊愈。人們產生這種自信是有根據的,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在19世紀末的時候,政府的權力已經受到制度的嚴格限制,幾乎不能集中起什麼像樣的權力以威脅到普通公民的財產和人身權利了。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仿佛一切又都回去了,就像回放一部黑白默語片。
 
  凱恩斯確實與眾不同,他不認為經濟體是一個能夠自我約束的系統,它不能“自然而然”地恢復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在他的理論推導中,自由市場經濟就像一艘海面上行使的船,船舵已然出現破損,海風的吹打使它左右搖擺,已無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平安抵達彼岸。他給出的方案是,在經濟衰退期,政府應該大規模借債以提升總需求,並在他的新經濟理論中解釋了為什麼這樣做是恰當的。他尤為重視財政政策的作用,認為政府應當通過加大投資——架橋修路,或減稅,或給家庭直接增加購買力,來提升對商品和貨物的需求,進而引導企業雇傭更多的勞動力。
 
  但是,古典經濟學家的看法卻與此迥然不同。在他們看來,用於分割的“大餅”是一成不變的,政府多支出1美元,居民就會少消費1美元。而在凱恩斯學派看來,當私人投資支出過低時,政府就應該用自己的財政支出來替代它。政府額外支出1美元,會把大餅做得更大,從而同時增加政府和居民兩者的可支配收入。
 
  在“二戰”早期的年代里,政府財政支出的大規模擴張正巧與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緊迫局面相合,凱恩斯的靈丹妙藥促使經濟體從低谷迅速反彈,失業率應聲下降到歷史的低位上,人均產出最終回到了大蕭條之前的水平。這正是凱恩斯所要達到的效果。
 
  這個理論並不複雜,但實用性極強,更主要的是,它顛覆了古典經濟學的很多從來難以撼動的定論,並且影響深遠。人們轉而認為,大蕭條的爆發是自由市場經濟失敗的結果,他們如此輕而易舉地放棄了本屬於自己的經濟自由。公眾和知識分子對政府與個人之間相對責任的認識最終改變了政治運作結構的某些變化。米爾頓.弗里德曼在1965年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說道:“現在,我們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如今,凱恩斯的影響力已不如從前,但也不能否認,他還有力量。
 
  三
 
  最近的一次爭論發生在蔓延至世界各地的本輪金融危機期間,如以往發生的那樣,這一次的爭論也滲入到政治高層。2008年至2009年,法國總統薩科齊、英國財政大臣達林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仍在依據凱恩斯主義來解釋政府債務大幅度上升的合理性,儘管在此前20年左右的時間里,這一理論的影響力已經有所下降了。在法國總統尼古拉斯.薩科齊和德國總理安傑拉.默克爾之間甚至發生了一次公開的爭執,薩科齊堅持認為,如果經濟陷入泥潭,大量財政赤字是可以接受的。在德國,2009年6月通過了一項平衡財政預算的法案,企圖將公共債務減少到零。美國一些對奧巴馬經濟政策的批評者則認為,政府並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而是問題本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