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寧:中國缺乏開放的思想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3-05-15 11:58:46  


 
  我們總結前30多年改革的經驗,是為了看清下一輪改革的挑戰和機遇。中國今天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在1976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績,美國紐約時報稱之為“我們時代偉大的故事”,我們炎黃子孫當然感到驕傲。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地意識到我們並沒有太多驕傲的資本。雖然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持續增長,這些年我們對世界的主要貢獻還是減貧,而且這項任務今天還遠沒有結束。中國目前還有貧困人口1.28億,接近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觀點還遠沒有過時。

  尤其令人當心的是中國經濟在結構上有一個致命傷:缺乏開放的思想市場。什麼是思想市場?簡而言之,思想市場是一個要素市場。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種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基礎上的。生產的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和知識。和知識相對應的要素市場就是思想市場。在現代社會,和經濟息息相關的知識多種多樣,包括科技知識,制度知識,也包括企業家的各種商業計劃。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優勢是它能夠讓一個社會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由於缺乏思想市場,中國在知識的創新,流通和應用方面障礙重重,力不從心。言論自由,媒體獨立,政教分離是思想市場賴以生存的制度保障。可惜這些制度在共和國成立之後就被破毀了,導致中國從“反右”到“文革”,一路走得太艱辛,苦難重重。而過去30多年的改革之風也還沒有解禁思想市場。

  知識創新左右了現代經濟發展的命脈。中國下一輪的改革紅利一定來源於各種知識創新。而思想市場的缺位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致命瓶頸。沒有開放的思想市場,中國經濟缺乏技術創新。中國製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大多來自低成本(而且其中環境成本大多沒有考慮),少有中國企業靠產品創新獨步國際市場。沒有開放的思想市場,中國社會缺乏平等和寬容心。沒有開放的思想市場,中國政府在處理“路線之爭”方面仍然如履薄冰,讓人膽顫心驚。

  過去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雖然不乏挫折和失望,肯定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亮點,一個輝煌的轉折。這個亮點究竟是轉瞬即逝的流星,還是中國復興的序幕?下一輪十年改革是決定這個問題的關鍵時期。而開放思想市場是下一輪改革的重中之重。歸根結底,人是有思想的動物。相對類人猿而言,人腦大而腹小;知識的發現,積累和使用是人的天生優勢。只有開放的思想市場才能還中國人一顆自由仁愛的心,給追夢的中國人一個公正平和的社會。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社會,幸福而尊嚴地生活就不再是夢想,而是生活的常態。改革尚未成功,中國繼續努力!

  作者執教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為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的學術助手,近期與科斯合著《變革中國》一書。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