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貨幣空轉是概念誤導

http://www.CRNTT.com   2013-07-06 10:17:58  


  中評社北京7月6日訊/隨著銀行間市場利率逐步回落,發生在6月下旬的“錢荒”事件告一段落。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該報副總編輯楊燕青文章稱,在微觀的概念上,這一事件將銀行的流動性管理置於公眾短期觀察的顯微鏡下;在宏觀語境下,這一事件更是以驚心動魄的局面,將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再次展現在決策者、市場和學術界面前,並拷問著中國經濟金融的改革路徑。

  “錢荒”事件源起於銀行的放貸衝動,而這正是中國當下所謂“熱金融”、“冷經濟”的一個縮影,一些經濟學家更是創造了“貨幣空轉”的概念,這個形象概念以其強烈的表現力獲得了廣泛傳播。然而,遺憾的是,“貨幣空轉”不僅未能準確解讀當下中國宏觀經濟金融的症結,更可能通過誤導的方式,推導出不恰當的應對和改革藥方。

  不存在大量重複計算

  文章表示,所謂“貨幣空轉”所指的現象,若用稍準確的經濟學語言來描述,可以被概括為:社會融資規模(或者貸款規模)增長率持續高於GDP增長率。

  如何來解釋這一現象?目前最流行的觀點之一是,社會融資規模存在大量重複統計。簡單地說,社會融資規模度量的是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包括各項貸款(包括委托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及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金融機構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範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信用或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或信用支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淨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等。

  社會融資規模目前被認為存在重複計算主要體現在兩個領域:一是理財產品;二是委托貸款。

  先來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如前所述,由於社會融資規模從金融機構資產方進行統計,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從個人和企業募集到資金,然後運用於債券、基金、銀行承兌匯票、信托貸款等多種金融工具,而這些金融工具被統計在社會融資規模中。

  再來看委托貸款。委托貸款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企業或個人委托銀行將資金貸給其他企業或個人;二是集團企業委托所屬財務公司將資金貸給集團內其他法人機構;三是金融機構委托銀行將資金貸給企業或個人。按照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原則,第一種和第二種全額計入社會融資規模,第三種形式需要剔除出去。

  以下這個例子可以大致把事情說清楚。例如,甲企業得到銀行100萬元貸款。企業可以將這100萬元全部用於支付工資或購買原材料,也可以只將其中一部分(如50萬元)用於日常支付,而將其餘部分(即餘下的50萬元)存入銀行。銀行將這50萬元貸給乙企業(若銀行將通過理財產品募集的50萬元貸給企業,情況類似)。在統計中,全部貸款即為150萬元。

  按照“重複統計”的觀點,應扣除50萬元,全部貸款應是100萬元。然而,事實上,學過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的人應該知道,這個50萬元被重複貸出的過程,恰恰是所謂“信用創造”的過程。也正是由於這個過程本身,才有了貨幣支持實體經濟的“貨幣乘數”。委托貸款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因此,大體來看,社會融資規模並不存在大量的重複統計。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社會融資規模是一個增量概念。一般而言,增量指標變化率的波動幅度要高於餘額(存量)指標。從歷史數據看,社會融資規模的同比增速波動很大。因此,一些短期的擾動可能會放大對趨勢的判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