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限”已成宏觀調控分界線

http://www.CRNTT.com   2013-07-12 08:21:46  


 
  反之,如果經濟增長、就業等沒有突破“下限”,且沒有繼續惡化的趨勢。那麼,宏觀調控政策就必須立足於穩健、穩定和穩妥。

  但是,有一點必須肯定,那就是不管經濟增長、就業有沒有突破“下限”,宏觀調控政策是否作出大的調整,調結構、促改革的目標都不能變。不僅不能變,還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進,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保持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不然,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而從“上限”來看,從總體上講,今年物價突破“上限”的可能都不大。即便面臨復甦型通脹、輸入型通脹、心理型通脹的影響,也不大可能出現明顯的通脹現象。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現象,最大的可能,就是經濟復甦的步伐突然加快,或者發達國家又大範圍地出台貨幣寬鬆政策。對前者來說,應該沒有什麼可怕之處。因為,經濟復甦步伐加快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完全可以通過就業擴大、收入增長消化掉。至少,居民對通脹的恐慌心理不會太過強烈。畢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有過10%以上的物價上漲率,甚至少數年份還超過了20%,但在經濟比較繁榮的情況下,也被有效化解了。

  至於嚴重的輸入型通脹,從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來看,尤其是美國即將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情況來看,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對這方面的擔憂應當可以消除。

  文章指出,在當前經濟比較困難、企業運行狀況總體不太理想的情況下,如何不因為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不為了眼前的增長而忽視長遠的發展,顯得更加重要而緊迫。因為,從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的各項政策措施看,就是因為過多考慮了眼前利益、眼前的經濟增長,而採取了過於功利、過於短視的政策,導致經濟結構、經濟布局、經濟增長等陷入了更加不合理、不科學、不穩定的狀態,以至於如此大規模的貨幣投放、政策刺激,都沒有能夠對經濟產生明顯的提振和促進作用。迫使中央不得不對宏觀調控政策作出超出理性的容忍式調整,也就是“兩個盤活”以及大力壓縮過剩產能。

  所以,李克強總理給出了“兩限”這樣一個區間後,又明確要求,必須在這個合理區間內,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或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採取的措施要一舉多得,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對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來說,毫無疑問應當按照這一要求,制定和完善發展措施,調整和優化發展目標,而不要繼續沉湎於經濟增長速度、經濟規模、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必須將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轉型升級、經濟和行政體制改革、市場化機制建立和完善等放在突出位置,使中國經濟真的能夠從陣痛中走向健康、走向平穩、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