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鍍金記:中國人租賃“金色大廳”的16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2-07 15:00:30  


 
1998:到維也納過大年

  "金色大廳"在中國人盡皆知是1998年。

  那一年,"金色大廳"非演出季的舞台上迎來了第一批中國人。這場"虎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的幕後推手是一家民營企業:北京錦綉公達文化交流中心。

  錦綉公達文化交流中心的董事長吳澤洲曾是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的一名老師,1980年代去了德國,1991年開始做帶歐洲團進中國的"文化生意"。積攢了些人脈,吳澤洲和兒子吳嘉童開始琢磨帶中國團"走出去"。

  據吳嘉童回憶,1997年夏天,他找到安格延,那時很少有中國團體到維也納演出,安格延表示十分高興能迎接中國的民族樂團。他給吳嘉童開的租金是14萬奧地利先令,按當時的匯率,相當於9萬人民幣。

  吳氏父子把主辦"春節民族音樂會"稱作"虎年計劃"。他們聯繫了中央民族樂團,通過時任維也納文化參贊白陽出面聯繫維也納市政府。這是中國最大的民樂團第一次去奧地利演出,維也納市政府承諾負擔場地租賃費、所有記者及隨團人員住宿接待費。宣傳費由英美煙草公司贊助,奧地利國家電視台的轉播費則由奧地利伊林電氣公司贊助。

  此外,吳氏父子的合作夥伴中國旅行社還帶去了個大旅遊團,大約有450人。白陽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中國還沒有開放歐洲旅行,奧地利想打開中國旅遊市場。"

  據吳嘉童回憶,奧地利航空公司總經理甚至主動找到中國國航說:"我是最愛中國的外國人,奧地利航空將贊助一半機票,你們國航呢?"於是,國航擔負了另一半機票。

  "國家沒給一分錢。"吳嘉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用"民辦官助"四個字來概括1998年的虎年春節民樂會。當時所有演出團體出去,都要文化部審批,民營企業做主辦方還沒有過先例,最後,文化部領導點頭支持。

  1997年10月16日,中央民族樂團團長俞鬆林和吳澤洲召集了十幾個專家和記者開了一場座談會,商討去"金色大廳"演出的細節。1998年1月26日,中央民樂團出發前,文化部領導到機場送行,隨行的還有中央電視台、東方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40人記者團。

  時任《中國文化報》記者趙忱是隨行記者團一員,她看到中國人占據了整個維也納美泉宮酒店:"1998年1月27日晨,美泉宮的自助早餐大廳里,里里外外都是中國人,‘到維也納過大年’的口號變成現實。"

  那是奧地利人第一次看到這樣規模的中國民樂,非常好奇。演出前,吳氏父子邀請了有"歌劇泰鬥"之稱的馬塞爾·普拉維向現場觀眾介紹中國民樂樂器,他對比了歐洲觀眾熟知的樂器,效果很好。此後,88歲的普拉維還持續多次為中國民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做開場介紹,直至去世。

  演出確實成功,《人民日報》等媒體做了熱情洋溢的報道。"民樂走向金色大廳"成為一個帶有民族自豪感的口號,"金色大廳"這四個字,也因為中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音樂殿堂"。

  從維也納"凱旋"後,中國民樂團在國內做了"金色回響"匯報巡回演出,一場演出費達20萬人民幣。此前,團員們連工資都發不齊。

  "這很可能是民樂第一次靠門票掙錢。"陳平也參加了1998年那場著名的音樂會,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客觀來說,金色大廳的演出,對這個團的發展有了好處。但幾年之後這種效果就沒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