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鍍金記:中國人租賃“金色大廳”的16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2-07 15:00:30  


 
2002:新年音樂會和春節民樂會

  1999年,嘗到甜頭的吳氏父子決定將版圖再擴張,"兔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從維也納金色大廳一路開到了柏林愛樂大廳和丹麥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廳。

  時任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主任的趙安負責了那場民樂會的轉播。提到此事,吳嘉童就忿忿不平:"我們承擔了所有錄播費用。沒想到趙安把金色大廳的演出轉播冠名,背著主辦方和演出單位賣給了浙江某企業,但該企業數百萬的贊助經費沒有一分錢花在樂團以及巡演上!"

  2000年,吳氏父子斷絕了和央視的合作。

  央視隨後和吳氏父子搶起了"金色大廳"生意。從此,"金廳"在春節期間有了兩場中國民樂演出。"趙安認為這是個賺錢渠道,他通過廣電部,邀請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再次登台金色大廳。"吳嘉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和吳氏父子的商演不同,趙安的春節音樂會委托奧地利大使館協助,請使館大量贈票給當地政要和"友好人士"。時間隔得太短,演出類型相似,維也納人不再覺得新鮮,此時開始,買票者寥寥,開始送票。

  時任中國駐奧文化參贊孫書柱也叫苦:維也納的音樂市場是完善的,買票聽音樂是體面的事,讓大使館送票,就丟臉了。

  吳氏父子的利益受到了沉重打擊。"本來可以買票的聽眾,拿著使館送票,不會再來買我們的春節民族音樂會了。"吳嘉童登門找當時的駐奧大使盧永華吃飯,請求不要以使館名義送票。盧永華答道:我也不能只支持你吳氏策劃一家呀。

  隨著電視轉播以及媒體的誇張描述,"金色大廳"在國內越炒越神。"金色大廳"總經理安格延也記得2000年是個轉折點,"此後越來越多中國團隊來到了維也納"。

  事實上,當時大部分國人搞不清,"金色大廳"的新年音樂會和中國人辦的春節民樂會的區別。前者在每年元旦,一票難求;後者在2月前後,是檔期冷淡易於租賃的時間——外國人不過春節,剛好給中國人用。

  "送票越來越頻繁,主要是錄像拿回國放。播出有廣告,賣不賣票無所謂。"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孫書柱也印證了這一點:"不送票就坐不滿,坐不滿鏡頭就不好看,就不能稱得上巨大成功。"2002年,來到"金色大廳"的中國團隊突然擴增到六個,其中有四個是民樂團。

  白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麼多‘春節中國民樂會’,互相加價,互相貶低。吳嘉童組織了班子宣傳、做廣告。他賣票,也有相當部分贈票。"

  大使館的維也納朋友們開始被一股腦兒的中國民樂團砸懵了。孫書柱有個朋友,原本習慣每年買票看"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到後來,完全搞不清到底哪個才是正宗的。

  實際上,歐洲人對中國民樂樂器並不是很能接受。當年普拉維向台下奧地利聽眾講解時,也提出有些民樂樂器聲音很尖,比如中國打擊樂器,並不符合歐洲人的欣賞習慣。

  吳氏父子徹底賺不到什麼好處了。2002年,他們邀請香港中樂團演出,票房收入遠遠不比往年。堅持幾年後,他們再也沒法撐下去,自此告別"金色大廳"。"那時,凡是中國人在金廳演出的,都叫中國新年音樂會。"吳嘉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