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龔鵬程: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用”

http://www.CRNTT.com   2014-07-09 14:54:48  


 
  第二呢,那人跟人的相處,人跟別人的相處。人跟別人的相處,我們近代強調是弱肉強食的原則,弱肉強食啊,適者生存嘛,弱肉強食啊。但是“弱肉強食”其實不是人文世界的原理,它是動物世界的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裡面,弱肉強食,它都是這樣,但是人的世界不是這樣。人的世界一定是應該是什麼樣?人文世界應該是叫做“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對於殘疾的、力量小的、弱的這些人,你要照顧他,你要幫助他,這個才是人跟人相處的原則,人文世界的原理。各位要知道,在人文世界裡面,“仁”,這個就是儒家講的仁愛的仁,仁愛原則,人跟人相處的仁愛原則,要用來替代近代現代社會中的弱肉強食的原則,這是動物原則,儒家講的叫“人禽之辨”,主要在辨這個。我有好東西吃,各位看動物,搶到一個東西,不讓別的動物去吃。但是我們人呢,他會想要說,有這個東西吃,我們要想要給,強調禮讓嘛,強調讓,給更適合吃的人,更應該吃的人,我們強調這個,強調人跟人的關懷,而不是弱肉強食,你弱我就欺負你。

  過去,顧炎武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是指什麼呢?是這個政權垮了,這叫亡國。那什麼叫“亡天下”呢?人相食啊,人吃人哪,人剝削人,人欺負人,人吃人,這個社會這個叫做“亡天下”,就是沒有文化了,人回到一個禽獸世界。我們現在就是亡天下的時代,不是嗎?因為我們服膺的是弱肉強食的原理,強者,成功人士對不對?強調的是這個,這是禽獸啊,這不是人啊。傳統儒家強調仁,仁愛是什麼?就是人跟人之間有關懷,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那我有關懷,有同情,這個就是“仁愛”嘛,互相協助,互相幫助,人跟人之間才有合作可說。所以用一種仁愛的原則來替換現在這種弱肉強食的原則,這個是儒家在人跟人關係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提醒。

  另外呢,就“禮讓的原則”,或叫“禮敬的原則”取代競爭原則。就現代社會,我們看,往往我們從我們的教育體制,從小進學校老師教你競爭,那個小孩子啊,越是好學生越是表示你打敗了很多人。什麼叫成功人士?就是你把別人都打敗了,這叫成功人士,這是競爭的原則。但是儒家談的不是這個,為什麼儒家要講禮呢?過去我們很長時間說,儒家這個“禮”啊叫以禮殺人,禮其實不是殺人,禮是救人的。怎麼說呢?譬如說,儒家說“禮始諸飲食”,從飲食開始,我這裡有一堆好吃的,那我們怎麼辦?我們是照著動物的原則來大家打一架,贏的人吃?還是照我們人的道理,我們定一個規則,以禮,譬如說老人先吃,體弱人先吃,女人先吃,小孩先吃,生病的人先吃等等,這個道理,這是人文世界的邏輯是這樣的,這是禮啊!這種禮是殺人還是救人?就是我們不要大家都打一架,我們現在根據這個辦法,大家依照一個規矩,依照次序來,這叫禮敬的原則,尊敬。禮啊,不是只是一個形式,它內在表達的是人跟人之間的互相的敬重,人對天地的敬重,對事物的敬重,對人跟人的敬重,這個敬意它才能貫穿成我們整個文化的內涵,所以不會造成一個人他無所畏懼啊。我們現代社會中它基本上就喪失了這樣一個原則,基本上就競爭或者鬥爭的原則,這個原則是要改變的。

  另外呢,就儒家特別強調一個學習的原則。學習的原則就是說人活下來,他有學的義務,有學的權利。所以《論語》一開始就是講學而時習之,《荀子》第一篇也是《勸學篇》,儒家最強調學,學習啊,人活著就是要學習。《易經》上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基本講的就是從學問到實踐它這一貫的過程,而這個學呢,是叫“君子沒世而後已”,他是學一輩子的,我們人只要活著他就是要學習,生命是一個學習的一段歷程。這跟我們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我們現代社會它只把學習定義為少年階段,青少年,幼年、青少年階段,學習是有階段性的,學完了以後就不用再學了。所以我們的“學”主要是用來幹什麼呢?“學”目的是找到一個職業,是為這個做的,“學”只是一個工具嘛,我們找到一個職業,而不是學習就是生命本身,我們生命跟世界的關係、跟知識的關係,是不斷吸納、不斷調整自己的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正因為這樣,所以儒家也強調“尊師”,有師道。“師道”在儒家之中特別重要,是因為師道還有政治上的應用。儒家在中國的政治上很成功地把他自己變成了皇帝的老師,就過去的皇帝,他有經筵教育,就從皇子的培養到皇帝,皇帝每天早朝,然後下午,回去以後下午要上課,有老師來教你,教你儒家的一些道理啊。所以儒者呢,他一定扮演這個教導者——老師的這個角色。當然,他跟這個君主關係啊一直是一個緊張關係,君主服不服從他的這個教導,儒家強調叫“道尊於勢”嘛,“道”——“天道”的道,“師道”的道,就是我們講儒家之道——道的地位高於勢力,現實政治的權位、勢力,“勢”就是權勢,高於這個權勢。這個有些皇帝是不認同,皇帝想要把自己抬高,“作之君,作之師”,他要同時既是君他也想要做師,這裡面有一定緊張關係。但是儒家因為他是強調學習,強調老師,強調這個作用,所以影響是很大的,這是在近代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一些調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