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對稱降息是否定了貨幣政策取向的轉變之意

http://www.CRNTT.com   2014-11-27 09:12:11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訊/央行上周末的降息舉動令國內乃至全球市場反應強烈,有人認為央行早該降息了,並判斷央行貨幣政策取向將轉向寬鬆,甚至預測,下一步包括明年央行或會連續降息和降准;有人覺得此輪降息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作用不大,頂多能讓房地產商日子好過些。但央行這次降息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轉變。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文章表示,貨幣政策類型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所以,判斷貨幣政策取向是否轉變也應當根據經濟運行是否正在或已經發生周期性變化。一般而言,在經濟上升到成熟或過熱階段,往往伴隨著通脹甚至嚴重通脹,這時貨幣當局所採取的是緊縮類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下行到蕭條甚至危機階段,貨幣當局所採取的當是寬鬆類型的貨幣政策。處於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所採取的應是穩健類型的貨幣政策。從2011年至今,中國一直採取穩健類型的貨幣政策。儘管這幾年中,央行根據宏觀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保持定力,主動發力,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豐富政策工具,優化政策組合,預調微調政策,但總體仍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總基調。這主要是基於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現實判斷。當前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儘管中國經濟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闊,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回旋餘地很大,抗風險能力也較強。而且,總體看,中國宏觀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物價漲幅回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正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樣的經濟形勢,儘管經濟數據是近些年來最差的,但卻是最良性的,是經濟新常態下應當出現的再正常不過的結果,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使然。

  文章稱,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當前的經濟下行並非蕭條和危機,更非“硬著陸”,如果來個強刺激,倒會將中國經濟引向歧途。同時,經濟新常態就意味著要堅持調結構、轉方式,徹底改變傳統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而調結構、轉方式對大到一國、一個經濟體,小到一個企業都是最痛苦的事,原有增長模式要逐步退去,伴隨著一系列包括去杠杆、去產能、去庫存,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要陸續登台,但因經驗缺乏、人才匱乏、資源錯配等原因,會引起投資需求不足等新矛盾,為此,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需承受一定程度的增速下滑,換言之,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階段,能保持穩中有降或“軟著陸”,實現中高速增長,就已是不錯的運行狀態。既想堅持調結構,又要讓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是根本不現實的。而且,從經濟新常態還意味著經濟轉型的成功和經濟質量的提升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來看,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已出現了積極變化,股市正在走牛的現實,也恰與經濟運行現狀相吻合。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必要轉向。

  也許有人還會說,降息是價格型政策工具,不到萬不得已央行是不會動用的。既然動用了,就表明當前經濟下行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正如央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人民幣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並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答記者問時所講到的那樣,此次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重點是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使實際利率回歸合理水平,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而且,此次利率調整採取了非對稱方式,擴大了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簡化了基準利率期限檔次,創新了宏觀調控方式,推進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此次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大於存款基準利率,改善了傳統利率調整方式,體現了央行要求金融機構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切實承擔社會責任,牢固樹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念,貫徹落實好宏觀調控導向,根據基準利率調整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並通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意圖。更何況,此次降息的重點,是把貨幣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實際上是央行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效舉措。因而,還應多從“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這次降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