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袁偉時VS杜維明: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2 09:32:44  


 
儒表法裡以及保守情結

  袁偉時:我同意這個觀點,我們都是有比較開放的心態,而且都贊成以批判精神來看待傳統文化。但是我對中國的知識階層裡面有些思潮是很擔憂的。比如,為了誇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有一些東西,我認為是強詞奪理的。

  現在很流行一個觀點:“儒表法裡”,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成立的。作為一個學說研究,你可以分析哪一個是儒家影響,哪一個是法家影響。但是現在有些人,包括一些自由主義學者,他就在講:儒家原來是非常完美的,後來不好的東西都是受到法家的影響,包括從《白虎通義》以來的那些東西;只要將法家的東西排除掉,剩下儒家的東西就沒問題了。

  我還要補充幾句。陳寅恪先生不愧是大學問家,他對儒家和傳統社會制度的關係分析得非常透辟。他說:

  “李斯受荀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中庸》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漢承秦業,其官制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後,法律與禮經並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專有不如佛道二教者。”(《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三》)

  說得太精彩了!我懷疑不少“儒表法裡”鼓吹者,有沒有讀過這個報告。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2009年出版的一本跨文化研究叢書。它有一個總序,是叢書的主編周寧寫的。我讀書太少了,不知道他做什麼研究的。那個序言第一段就說:“諸如理性、自由、民主、文明、進步之類具有普世道德主義意義的宏大觀念,實際上都是現代西方現代擴張的意識形態,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事業服務。”我說要命啊,居然有這樣的高見!儘管披上後現代的華麗外衣,實際比滿清權貴還落後!而且這類觀點,是新左派的普遍的一個理念。

  杜維明:假如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都當作一種後殖民主義,當作圈套,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為什麼要強調要繼承“五四”,為什麼強調有批判精神,跟袁老師在這方面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假如你對傳統文化的陰暗面不能批判,那麼就無法更高層次地真實地繼承傳統文化。

  另外一方面,袁老師剛剛講的是,現在對傳統文化認同的人多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大家也看到了。這個當然是從“五四”以來,特別是文革以來,對傳統文化嚴格批判的一個反擊效應。這個反應可能過火。當時最保守的一批人,現在大家多推崇,保守的一批人中確實也有高明的,也有橫跨東西文明的大師大德。像馬一浮,他把《資本論》帶到中國,掌握了十幾種語言。他對西方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這種人與一些完全沒有接受西方文化如義和團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當然不同。

  袁偉時:杜先生可能對國內情況不太熟悉。我告訴你,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批人,他們說什麼叫憲政?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強世功教授說:中國特色的憲政就是主席領導下的黨政軍一體化。

  杜維明:我當然不贊成這樣的講法,這個且不說。另外,有一點你可以做參考,這個很有趣。清華最近成立一個非常大的研究計劃,就是研究法和禮之間的問題。它能不能做出來,我不知道,但是它那種研究和你剛剛提的那種荒誕的說法有很大不同。我舉個例子,在哈佛的法學院有一位韓國的學生,叫鹹在鶴,他的博士論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重視,它的題目是《作為憲法主義的儒家》。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認為儒家禮樂的觀念和憲法很相似。憲法在美國叫做調控系統或者控制系統,而他認為在傳統社會——基本上是韓國的社會,中國也相似,禮所起的作用就類似與憲法的作用。禮和法不是相對的,因為禮有很大一部分完全像是現代英美的習慣法。

仁義禮智信是否合法

  主持人:我一直想提的一個問題和這個相關,之前你在南都的訪談中也講到,“仁、義、禮、智、信”是相當於英美的習慣法,我對此有疑問。比如說,我覺得所謂的習慣法,它的前提是保障自由,是為了保障一些基本的權利約定俗稱而來。而我們的仁、義、禮、智、信則是作為禮教,它的起源是官方的教化,之後逐漸沉澱下來,這樣一種習慣法是官方認可的,而且是對某一階層進行壓制和管教,我認為不能叫習慣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