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袁偉時VS杜維明: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2 09:32:44  


 
  向西方學習的關係是什麼?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需要珍惜與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更要需要繼承與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當然不是那些劣質的成分。在儒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被批判得夠很多了。應該承認它的普世價值,如仁、義、禮、智、信。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樣認為,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徹底喪失,它是無力的、無氣的、無理的,一個失去自信的民族,要精神團聚起來,向西方學習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可能性太小了。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非常強烈的批判的同時,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華,把它的優質部分好好的保護,這也就是說,批判糟粕與發揚精華是相輔相成的。不批判陰暗面,對精華就很難吸收學習。

  在另外一方面,五四的精英們,對於真正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並創造性轉化傳統的力度不夠,因為他們被向西方學習的這種極大的需求所激勵鼓舞。甚至包括蔡元培,蔡元培要以美學代替宗教,把經學整個拋棄了。這種要急於進入現代的心態,與強烈的憂慮,強烈的不安全感緊密相連。這個過程到現在有些轉變,尤其是改革以來,在發展轉化過程中逐漸重新了解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不是死的東西,只要傳統還活著,它的意義就會不斷地深化與更新。假如它幹枯了,人們不去關注了,這個傳統也就死了。現在我們的傳統沒有死,我們需要重新回顧,重新認識我們這個大難不死的傳統。因此,袁老師剛才提的那幾點,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第一,袁老師說在整個中國傳統中沒有辦法發展出一個市場經濟,其實從馬克斯韋伯他們的理解,一度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很蓬勃的。比如說在宋代,國內以及海上、陸上各方面都有貿易,市場經濟是非常蓬勃的。當然,它只是一個市場經濟,不是真正西方的資本主義。西方的資本主義是工業革命後發展出來的,其中資本的動力非常大,和傳統的市場經濟不同。我們中國的市場非常活躍,僅僅市場活躍對整個社會徹底的轉換是不夠。中國傳統文化也發展出一些科學技術,像李約瑟所做的一些工作。一直到17、18世紀,一些中國的技術、科學跟西方相比,不一定落伍。比如說在生物、醫學、農業技術,甚至官僚系統方面,都有它的長處。

  第二,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國相比,不應該用西方最傑出的價值和中國最糟糕的價值來相比,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比較方式,這方面我不是專家,我不敢冒昧述說。我認為,雙方面需要有一個比較的過程,我們要現代化,要知己知彼,就不能不能不比較。現在,皮特•伯格森提出,現代世界對西方大的潮流需要作出回應。其中一種回應就是強烈的抗拒,這主要是伊斯蘭所代表的。而中國社會則很特殊。從歷史上說,整個東亞社會,包括所謂的儒教文化圈,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被西方吸引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包括像康有為、梁啟超等。這些非常大的吸引力,發展到現在有一個特殊現狀。也就是說,在西方文化之外,這些大的文明能夠充分現代化,雖然不能完全與西方相比,但確實在西方模式之外,有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比如說在日本、台灣或香港地區,或現在中國大陸沿海,確實有一個新的發展道路。這個新的發展,不管用什麼標準來比,都與西方自由民主的發展有相契的地方,也有文化上不相契的地方。我們不能說台灣不民主,日本不民主,不能說韓國不民主,它們都屬於儒家文化圈。這個改變將來可能會給其他的地方提供一些參照。另外,從民主的角度來看,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是印度,不管是人數還是其他方面。他們有50多年的民主發展史,有一大批中產階級,這也是印度在有些方面比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有親和力與說服力的原因。

  第三,我覺得這個情況不必講多元文化,就是說各自有所不同。最近我們做了一個研究,叫著多元現代性的研究,我們認為現代性是多元的。從袁老師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借口。這確實不是用一個簡單的“借口”可以解釋的重要事實。我們認為現在世界上還有其他現代性的可能。即使是說英美所代表的,也可以說是從西歐到英國、美國,是一次飛躍性的變革。我們不能用現代性的幾個主要普遍規律或是基本因素,概括龐雜的現代性的獨特性。我們不能說美國的現代性是西歐現代性的延長,也不能說是法國的、德國的,乃至北歐、意大利、英國的,這中間也是非常複雜的。如果美國的現代性和西歐的現代性有所不同,那麼東亞的現代性也跟西歐不同,我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這樣子。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曾經以為要把傳統徹底消除,才能進入現代文明。其實,傳統文化是塑造現代文明的基石,是背景,是零,它加在任何數字後面,都是十倍百倍的增加。如果法國沒有大革命的傳統,很難了解法國的現狀;同樣,如果德國沒有德國強烈的日爾曼的民族主義,或者英國沒有一種漸進的對宗教重視的過程,美國就沒有市民社會,也無法形成現代的社會形態。東亞的現代性也需要認真對待傳統,而且各有不同。就是都屬於儒家文化圈,日本走的路,與韓國走的路、中國走的路就有很大的不同,現在越南也有所不同。

  我的基本觀點是,現代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文化形式。在現代性中,傳統的問題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話,以前講的古今中西之爭,現在只是古與今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中國當做落後,西方當做現代,因為中國有現代又落後,有古有今。中國能不能從一百多年裡走出個現代的今天,走出一條現代中國的獨特道路,我不知道。我基本上贊成袁老師學習西方的說法,就是中國如果要走出一條路來,對於西方的學習與理解還要更強。即使現在,中國也還要經過一個啟蒙的深刻理解。要注意的是,啟蒙在西方又受到很多的批評,包含女性主義、社群主義,還有像文化多元主義、宗教的對話,這個中間相當複雜。而中國現在對西方現代性的理解,多半是過去五十年西方發展之前的現代性,要注意最近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