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蔣經國眼中的共產黨

http://www.CRNTT.com   2011-05-26 14:45:10  


 
蔣經國:“共產黨的情我領了”

  大陸保護蔣家故居和祖墳,令他深受感動

  蔣經國:“共產黨的情我領了”

  《環球人物》雜誌駐台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蔣經國在台灣生活了近40年。前期在蔣介石的幫助下,他借助“反共”的大旗,在國民黨中樹立威信,並借此走向了權力核心。晚年,他促成了老兵回大陸探親,為兩岸關係解凍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許多台灣主流媒體認為,雖然馬英九主政以來,在兩岸政策上有許多突破,但縱觀歷史,不論是海協會和海基會的交流,還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馬英九都還是在延續蔣經國晚年的“開放政策”。

  高調“反共”,進入權力核心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的接班人問題開始受到關注。蔣經國雖然是蔣介石的長子,是唯一欽定的接班人,但他年紀輕、黨齡少,而且曾加入過共產黨,在當時台灣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宋美齡的“夫人派”。“夫人派”是一批由宋美齡提拔的、具有美國做派、能說流利英語的權力精英,主要有吳國禎、董顯光和黃仁霖等人。“夫人派”的存在對蔣經國的地位構成了極大威脅。此外,蔣介石副手陳誠的影響力也在蔣經國之上,而且陳誠派系的人也有成為“蔣介石接班人”的企圖。蔣介石為了培養蔣經國,幫他進入權力核心,可謂煞費苦心。

  蔣介石認為,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最首要的因素是黨的失敗。黨失敗的主因則是“三民主義信仰的動搖”,是國民黨內部“分歧矛盾”所致。他到台灣後便對國民黨進行改造,目的是堅定所有國民黨員“反共”的決心與意志。於是他讓蔣經國進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負責“武裝國民黨員的精神意志、強化他們反共的力量,來穩定台灣的情勢”。

  一時間,參與國民黨的改造、宣傳“反共”成了蔣經國的主要工作。

  1952年,國民黨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時,蔣介石發表了一篇叫做《反共抗俄基本論》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國民黨在大敗後,動員所有黨員,堅定“反共”決心的一針強心劑。據國民黨元老陶希聖後來在悼念蔣經國的文章中透露,《反共抗俄基本論》的主要起草人其實正是蔣經國。

  同年,蔣經國出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一職,主要任務是向青年學生灌輸“反共意志”。蔣經國還利用職務之便擴大自己在青年人中的影響力。以至於後來,無論擔任何種政府職務,他都一直兼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直到1972年當了“行政院院長”,才卸下這一職務。

  蔣經國到台灣後,擔任過許多職務,但台灣問題研究者認為,“中央改造委員”的身份對他後來的升遷最為關鍵。他在進入國民黨中央後不久,迅速坐上第二把交椅,除了他是蔣介石的長子,還在於他高調“反共”,樹立了個人威信。所以台灣人常說,蔣經國在台灣靠“反共”起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