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十條”為盤活存量指明了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3-07-10 08:13:18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了《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指導意見》,針對中國目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資金分布不合理的狀況,在十個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中國目前正在努力推進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業暴露出了與此不協調的問題。這種不協調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的資源過多集中在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夠。

  證券時報發表財經評論人周俊生文章表示,自去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持續的下降,儘管政府提出了“穩增長”的目標,但時至今日這方面的效果並不顯著,特別是今年以來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大多與預期出現了差距,表明國內經濟復甦還存在很大的困難。更為嚴峻的是,經濟增速下降的趨勢也影響到了政府財政資金的收入,特別是有許多地方政府的“財庫”幾乎已經空虛。但是這一次央行沒有像預期那樣開閘放水,既沒有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更沒有降低儲蓄利率。面對一些地方政府出現的財政資金困難,中央政府也沒有在這方面鬆口,而是在積極推行政府職能改革,通過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的行動來收縮政府的權力。

  在此次“金融十條”頒布之前,中央政府已經通過多個場合提出了盤活存量的目標。中央的決策是基於以往在貨幣政策使用方面積累的教訓而作出的。最近一二十年來,在GDP指揮棒的驅使下,中國推動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投資擴張,而推動投資擴張又高度依賴於貨幣投放的擴張,由於中國在貨幣發行方面缺乏嚴格的法律程序,央行可以隨意“開動印鈔機”來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這種做法雖然對推動GDP持續上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給經濟的持續發展留下了後患,特別是貨幣超發導致中國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民生利益。“金融十條”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這等於是向市場亮出了底牌,中央已經不可能通過放鬆貨幣政策來解決目前面臨的危機。無論是銀行業還是政府財政,都必須通過盤活存量來解決困難。這樣做,實際上終結了中國為了推動經濟增長而頻繁使用貨幣政策,導致貨幣政策功能扭曲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