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人民日報長文反思“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3 12:05:40  


 
(三)前行的道路上,回頭看看,才能發現走出了多遠。

  “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以今天看來屬於常識的觀點,掀開了法學界思想解放的一角。一封發自陝西農村的來信,充滿了對文章作者的憂心:“我很欽佩你,但是很擔心你被打成右派。”

  1983年審議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當時有參與討論的領導堅決反對“港監對船舶作出的行政處罰,當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我們是代表國家執法的,頭頂上戴的是國徽,告我們,就是告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5年,行政訴訟法施行不久,四川夾江縣技監部門因商標侵權查封了一家小企業,卻被當事人以“涉嫌越權”告上法庭。各方質疑法院:你們法院怎麼讓“造假的”把“打假的”給告了?

  2013年,備受關注的薄熙來案庭審微博直播。網絡斷線怎麼辦?出現錯別字怎麼辦?濟南中院相關負責人回想起來,至今仍然“後怕”。但是,6天186條微博23萬字11張圖片,成為司法公開重要節點。

  幾個事例,折射的是30多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突破觀念重圍曲折前行的不平凡歷程。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事實上的法律,只有憲法、婚姻法等寥寥幾部。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台;1986年,民法通則通過;2007年,物權法施行……一部部法律從無到有,把改革開放的成果鐫刻在光輝的法典之上。2003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2011年,新拆遷條例開始施行;2013年,修改後的信訪條例施行……一個個標誌性事件見證著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如果說17年前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經過近20年思想交鋒、現實倒逼的結果,那麼,17年後的今天,我們黨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一次自覺、主動的選擇。如果說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解決的主要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那麼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則不僅注重立法的層面,更覆蓋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過程,囊括了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一字之差,標注了法治建設取得的新進展、依法治國達到的新高度。

  這樣的新進展、新高度,點燃了億萬人民的法治熱情。微博上,網友開設的“四中全會”話題在會議首日就引來超過7000萬次點擊;媒體中,各種解讀分析充滿熱切期望。公眾關注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學者分析會議釋放出怎樣的“法治紅利”;而國外觀察者也敏銳地感知到,這是“依法治國施政理念的2.0版,涵蓋了執政黨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的邏輯思路”。

  “法治”二字激蕩起陣陣春潮,正源於黨心民意的深遠共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係我們黨執政興國、關係人民幸福安康、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對依法治國重要性的闡述,代表了一個政黨清醒的判斷、深刻的認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