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人民日報長文反思“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3 12:05:40  


 
(八)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沿著什麼道路往什麼方向走?

  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叫《馬背上的法庭》。影片中,法官老馮用馬馱著碩大的國徽,成了雲南西北部山區的“流動法庭”。中國是一個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超大型國家”,這決定了法治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馬克思曾說,“法律應當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孟德斯鳩也說過,“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於該國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能適合於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一個國家的法治之路,只能植根於這個國家的土壤,簡單的拿來主義只會水土不服。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曾經塑造過一個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劉巧兒。故事的原型,來源於陝甘寧邊區一起因自由戀愛而引發的官司。當時的邊區高等法院庭長馬錫五,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運用於審判,就地公開審理並邀請知情群眾參加,判決合情合理,當事人無不表示服判,毛澤東也稱“馬錫五來了事情就好辦啦”。這樣“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方式說明,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扎根於本民族傳統的中國法治,從一開始就洋溢著本土特色。法學家薩維尼說,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在長期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法治建設道路。這條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四中全會提出“五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決定著我們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設、走向法治中國。

  有外國學者寫道,“儘管與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不是一個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國卻是實實在在地從人治向法治轉變,並且,法律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行,既不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決當前中國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九)1913年6月9日,清末修律重臣沈家本溘然長逝。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亟待制定新的法律以調整新的社會關係。然而,危世豈有良法?陷入禮法之辯、中西之惑與政治之爭,這位“法學匡時為國重”的名臣,徒留事業未竟之憾。

  32年前,1982年5月的一個夜晚,著名法學家許崇德接到彭真電話,請他去討論憲法序言底稿。當晚,他以一首《玉泉山之夜》記錄下當時的情景:“燈下詞初定,紙間策已籌。憲章臨十稿,尚欲益精求。”

  新世紀的2014年,251個日日夜夜的起草,習近平總書記對每一稿的審閱,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討論,形成了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鑄造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

  清末修律是帝王修律,被動修律;改革開放之初是人民修律,主動修律;今天,則是站在更高層次,從治理層面謀定思路、從執政角度謀劃未來。從“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再到“法治中國”,理論和實踐上的路徑,揭示了中國法治歷經變遷的複雜歷程,也展現了“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的法治圖景。

  今天,建設法治中國的新時代已經開啟。一個相信“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民族,選擇法治作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沿著自己開創的道路,13億中國人民將書寫世界法治史上的嶄新篇章。

  題:人民日報長文反思“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

  澎湃新聞網 任仲平 2014-12-03 08:0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