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魂兮歸來 仁安羌老兵回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1-30 12:35:53  


仁安羌老照片—向油田進攻的日軍(日軍隨軍記者拍攝 中國遠征軍網供圖)
 
為了不該忘卻的紀念

  中國抗戰勝利50周年時,重慶人周先生到美國拜訪二戰時在中國作戰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的遺孀陳香梅女士,並邀請她到遠東反法西斯中心重慶參觀。

  “她問我為什麼中國遠征軍這段歷史在國內很少被提到,甚至被誤解。”周先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陳香梅認為所有為中國抗戰作出過貢獻的人都應該得到尊重,這樣才能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這讓這位中國公民、重慶市民感到羞愧。

  2005年,周先生開始創辦中國遠征軍網,並於2007年上線。他希望通過網絡向民眾傳播中國遠征軍這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也為海峽兩岸健在的遠征軍老兵搭建一個交流平台,聯絡感情。

  2007年初,獲知周先生正在策劃一本關於中國遠征軍的小說,劉放吾的兒子劉偉民先生專程從美國飛到重慶,提供了大量關於遠征軍尤其是仁安羌戰役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英緬軍司令部手令、繳獲的日軍軍旗等。

  這些資料在國內極為罕見,讓周先生意識到關於中國遠征軍還有很多事實尚未釐清。提起遠征軍,不是只有野人山、大潰敗、死亡、白骨累累等,還有中國軍人的血性、勇氣、智慧和勝利。

  劉偉民說他只想把歷史的真相還原給世人。

  周先生提議為仁安羌戰役陣亡將士修一座紀念碑,獲得劉偉民的贊同和支持,包括赴緬考察、建墓立碑等各項費用,均由他來承擔。

  這也是父親劉放吾的夙願,他一直希望能為死難的兄弟做一點事情。

  2011年11月,舒宏艦和同事羅亮入緬考察,沿途所見深深刺痛了兩個中國青年的心:從緬北到緬南,日本人幾乎在他們每一個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都修建了慰靈碑,“連那些極為偏僻的小村落都有”。在仰光,他們甚至為戰馬立碑。觸目驚心。

  最讓舒宏艦無法接受的是,在仁安羌,一塊日本墓碑上赫然用中文刻著“忠烈香千古”。“他們是侵略者!是戰犯!怎麼能說‘香千古’?應該是‘臭萬年’才對!”舒宏艦後來在重慶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依然憤憤不平。

  二戰同盟國英國在仰光也有兩座氣勢恢弘的國家公墓。

  反觀同為同盟國、戰勝國的中國,遠征軍老兵的墓碑幾乎全被推倒、夷平,斷壁殘石,哀魂遍野。同樣觸目驚心。

  滇緬抗戰史專家,曾十多次進入緬甸考察的戈叔亞亦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由於社會地位不高,當地華僑對此也無能為力。甚至有的華僑後代已經不知道還有中國遠征軍、仁安羌戰役這些歷史。

  “我們如何對歷史負責,如何對得起英雄?”舒宏艦感到痛心,“我們真的應該為他們做點事了,亡靈需要得到尊重!”

  仁安羌戰役紀念碑從選址到打通各個環節再到最終獲得緬甸當局許可和宗教界支持,舒宏艦等人跑了大半年,動用了海內外一切關係。

  最終確定在仁安羌戰役中戰鬥最為激烈的501高地上建碑,並於2012年10月破土動工。

  建碑過程中經歷頗多困難。工地偏僻閉塞,只能坐馬車或牛車前往。現場沒有大型起吊設備,12塊漢白玉石碑每塊重量都超過1.5噸,只能靠人力往陡峭的山坡上抬,當地力工足足幹了一周。

  其間,當地華人華僑提供各種便利,鼎力相助,他們說這是長中國人志氣的事。

  時常有英國人來參觀,他們對於當年中國遠征軍對英軍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贊嘆說為英雄立碑顯示了中國人對待同胞、對待生命的態度。並且,紀念碑不只是一座建築,更代表了一種精神力量。

  建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緬甸當地人對中國人的固有印象,他們並不喜歡在這個國家經商的中國人—這些人只是有錢,道德品質卻很成問題。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舉行落成典禮時,很多華僑到場幫忙。帶隊的翻譯阿甲對《中國遠征軍》小說第二作者舒鶯說:“我們是來盡義務的,不是來賺錢的。”

  阿甲說,爺爺常對後輩說你們生在緬甸,要愛緬甸,但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這位第三代華僑有些難過,說中國越來越強大了,每年有那麼多大老板到緬甸做生意,為什麼很少有人去拜祭我們的英雄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