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魂兮歸來 仁安羌老兵回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1-30 12:35:53  


 
艱難的尋找

  “這場戰役傷亡過百,其中202人戰死沙場,家父在世時一直念念不忘……這是中國遠征軍建立的第一座紀念碑,旨在招魂,意在安寧……”

  2013年1月13日,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典禮上,致辭的劉偉民百感交集。作為老兵代表受邀到場的原113團警衛班長李玉昆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多名抗戰將領的後代參加了典禮,並向先烈敬獻花圈。

  在戈叔亞看來,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對於加強海峽兩岸交流、拉近兩岸關係有著極大意義。“情感上有認同,當時抗戰就是國共合作、一致對外。”他說。

  紀念碑依緬甸佛塔形式建成,以塔載碑、碑塔合一,共七級。這符合仁安羌戰役的“救援”特征—佛家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碑高約15米,塔身共四面,分別刻有碑名、戰史、參戰將士名錄、戰役評價以及劉氏後人的祭文等。

  紀念碑底部則埋放了一抔取自重慶雲岫樓的香土,以及一枚軍用指北針,寓意“讓英雄知道回家的方向”。

  回家,這是多少在外漂泊英魂的渴望。

  據說,那些無家可歸、四處游蕩的亡靈常為此悲傷哭泣。尤其是在緬甸這種尊崇佛教的國家,在中國人看來非常“迷信”的事,被演繹得分外傳神。

  在緬甸考察期間,戈叔亞、舒宏艦等人不止一次聽當地華僑提到“鬧鬼”的事。尤其是在二戰中死人最多的密支那,據稱晚上時常會聽到打仗時的槍炮聲、厮殺聲等各種聲音,如臨其境。

  當地人說,這是因為亡靈沒有得到超度,所以才會跑出來哀號喊冤。

  2012年12月28日,仁安羌202位陣亡將士靈位制成後,舒宏艦請當地的高僧為陣亡將士做一場招魂法事。高僧稱他看到很多中國軍人哭著跑來找他,說他們被拋棄了。舒宏艦請高僧轉告亡靈:我們沒有忘記你們,是來接你們回家的。

  二戰期間,同樣是一個信奉佛教的東方國家,日軍很多部隊都有隨軍僧人,對戰死者進行超度。日軍極少有丟下同伴屍體的,一般都是火化後帶著骨灰離開。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國力恢復並顯現,開始給一些東南亞國家提供大量援助,一定程度上緩解並減輕了與戰爭受害國的矛盾。

  正是從那時起,日本厚生省組織搜骨團,由二戰老兵帶著墓地分布圖前往這些國家尋找戰死者遺骸,並大量修建墓地。僅從緬甸,日本人就帶走了23000具屍骨,為在該國陣亡軍人的12%。在一些遺骨未找到的地方,則原地建造墓碑。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遭遇日軍重創,以失敗歸國。戰死將士基本原地掩埋,幾未修建墓碑。第二次入緬,基本是打完一仗修建一個墓碑,總計建了十多個。

  戰後,遠征軍墓碑遭到大面積破壞。而直到最近十餘年來,國內才陸續有人開始關注遠征軍。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缺乏相關資料指引,很多遠征軍墓地已經無法找到,屍骨更是鮮有存在。

  戈叔亞2001年在緬甸考察時獲知,在一位遠征軍老兵的組織下,當地華僑歷盡艱難終於修建了銅鼓戰役紀念碑。此外,亦有台灣人士到緬甸調查,有意修建遠征軍紀念碑。

  2011年,受戈叔亞委托,緬甸華僑從密支那和西寶兩個遠征軍墓地總共才挖出19具骸骨。有些人去緬甸尋骨,看到類似墓地的地方很興奮,挖下去卻是蟻穴。

  2012年年初,緬甸南坎一間寺廟因擴建要占用遠征軍墓地,提出只要中國人肯出資,就幫忙挖遺骨。國內某基金會拿出100萬元,準備將遺骨運回雲南鬆山進行重新安葬。

  戈叔亞陪同前往南坎,“當時聽說那裡有幾千具遺骨,結果只挖到一個頭骨。”

  這讓他們極為尷尬。畢竟,基金會的錢款是募捐而來,如何向公眾交代?

  在戈叔亞看來,目前要大規模搜尋遠征軍遺骨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去哪裡挖,誰去挖,資金由誰出,當地是否會同意,最後又能挖到多少,這些都是問題。”

  戈叔亞揣測,中國官方對此的態度是原地修建墓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為抵抗外侮戰死的將士實在太多太多。

  當然,官方可能不會干涉民間團體或個人出資去國外尋找烈士骸骨、修建墓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