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還能再創經濟奇跡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1:01:18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過去的人口趨勢變了,那麼經濟增長速度會受到影響,增長速度就會下降。事實上,我國人口結構沒變。2010年我國進行了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一出來,我們就開始分析,結果發現一個特點:15到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0年達到最高峰,之後就下降了,2011年絕對減少,2012年一下子減少了345萬,因此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國家統計局局長在記者招待會上也公布了這個信息。

  與此同時,我們計算人口撫養比的時候,把勞動年齡人口擱在分母上,把依賴型人口擱在分子上,因此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人口撫養比就相對上升了,正好和以前的趨勢相反。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人說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失。如果人口紅利消失了,就意味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我提出了“劉易斯轉折點”這個概念。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很長時間裡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尤其是在農業。因此,中國不愁勞動力,愁的是非農產業能不能發展、創造出足夠多的崗位,把這些剩餘勞動力吸納掉。

  在沒有把剩餘勞動力吸納掉之前,中國有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資不需要上漲,新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可以吸納更多人就業,而不是非得漲工資才能有人來。這個經濟發展過程叫做“二元經濟發展”,這個發展模式被經濟學家劉易斯所概括,因此叫做“劉易斯模式”。

  但是如果有一天勞動力供給沒那麼充足,而經濟發展很快,勞動力就不再能無限供給,而是出現短缺現象。勞動力出現短缺,工資就得上漲。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轉折點,它意味著劉易斯模式到頭了。因此我把它叫做“劉易斯轉折點”。

  2004年中國出現了民工荒,勞動力短缺。從2004年到現在,每年農民工的工資都有兩位數的增長,增長非常快。因此,我把2004年定義為劉易斯轉折點。

  當時這個提法幾乎所有人都不贊成,政府部門、經濟學家、中國人、外國人都批評我。當然也有人向我善意指出,如果我不說有“劉易斯轉折點”--因為這個點就是一個點或一年--而是說“劉易斯轉折區間”的話(指若干年)那麼,別人會更容易理解,畢竟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接受這個意見,那麼中國的劉易斯轉折區間就是指從2004年到2010年。2004年我國出現了民工荒,農民工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開始上漲,到何時為止呢?到2010年。因為從2010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是絕對減少的,這是我們從沒見過的現象,所以劉易斯轉折區間也就6年而已。

  經濟減速的結骨眼將決定中國今後的三種命運

  這個轉折區間已經結束了,說明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意味著什麼呢?第一,就是經濟增長減速,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也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速度要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根據當時我們的測算,從1978年到1994年,我國的潛在增長率是每年9.66%,跟實際增長率差不多;從1995年到2010年(2010年人口紅利消失),潛在增長率是10.3%。2010年之後,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也就是自2011年到2015年期間,只有7%或6%。再往後還會降,也就是說到“十三五”期間,潛在增長率要降到6.2%,這個變化幅度是相當大的。

  發生這樣的變化之後,潛在增長率降下來沒有關係,關鍵是在減速的過程中,怎麼認識這種現象,從而做出什麼樣的政策選擇。也就是說,先有高速經濟增長,然後開始減速,恰恰這個結骨眼將決定中國今後的三種命運。

  第一種命運,就是經歷了這個階段,把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創新、生產力的提高,最後逐漸成為發達國家,例如歐洲和北美。

  第二種命運,也是發達國家,它也經歷一個減速的過程,但它不理解為什麼減速,它以為是需求不足,於是就大規模刺激需求,例如日本。結果日本經濟自人口紅利消失以後,也就是1990年之後,幾乎是零增長,人們叫它“失去的二十年”。當然日本很發達,生活水平很高。日本減速的時候,它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所以可以說日本陷到了“高收入陷阱”裡面,但畢竟它是高收入。

  第三種命運,就像很多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沒有良好的應對,政策上犯錯誤,體制不健全,還出現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數十年沒有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如何認識經濟形勢、如何選擇經濟政策就十分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