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還能再創經濟奇跡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1:01:18  


 
  通過改革發掘生產要素的潛力

  土地、勞動、資本這三種生產要素,如何挖掘它們的潛力?要通過改革。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力?也要通過改革。

  第一,過去討論了太多的資本和勞動,但是不應該忽略土地是經濟增長中的重要因素,在非農產業中如此,農業中更是如此。目前,我國的農業由於土地被分成細碎的小塊而缺乏效率。

  我國目前農民工的構成,其中有9000多萬人沒有離開本鄉鎮,在本地非農就業,那麼農業就成為他們的堅持,他們當然不會放棄土地。因此每家的土地還是相當分散的保留著,但不一定經營得很好。

  還有一類是家還在農村,但是家庭中的有些成員在城裡打工,這些人當時的數量是1.59億,今年漲到了1.71億。真正舉家外遷的只有3000多萬,按理說這3000多萬人應該把土地退回來,但事實上他們認為土地還是自己的保障和退路,因此土地也沒有集中。

  所以,我國的土地仍然非常分散。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一家一戶的小片土地既沒有生產力,也沒有更好的勞動力去經營它。所以農村形成了“三八六一九九部隊”。“三八”指農業的女性化;“六一”指留守兒童,這些兒童沒有大人管教,也不好好上學,寧願幫爺爺奶奶幹點活;“九九”指老人。這種現象是存在的。

  上海崇明島兩片不同的地段。下邊這一段是傳統的家庭經營,每家一塊土地,上面可以蓋一些房子和小設施,道路還要留出渠道。本來應該是綠色帶,但是上面插上了很多別的顔色,這些別的顔色就是土地面積的損失。李克強總理在河南工作的時候講過,如果把土地全都集中起來,光這些溝溝坎坎、道路、渠道就可以節約出20%的土地。

  上邊這一塊搞的是規模經營,土地被集中起來,更加完整。農業的未來出路就在規模經濟。因此可以通過加快勞動力轉移,同時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從而提高土地的規模和利用效率。

  有沒有辦法提高潛在增長率呢?我們當時測算有兩個辦法。

  第一,增加勞動力供給,就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那麼勞動力供給從哪來呢?從農民工更穩定的就業來。解決農民的戶籍,解決他的基本公共服務,他預期在城市留下去,他作為勞動力的供給就更穩定了,就可以直接提高潛在增長率。第二,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可以直接提高增長速度。

  戶籍制度改革是一石三鳥的辦法

  先講戶籍制度改革,我把它看成是“一石三鳥”的辦法,同時解決勞動力供給、消費內需和資源重新配置的問題。

  第一,戶籍制度改革會讓農民工更加穩定。

  第二,可以創造一種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益。戶籍制度改革以後,意味著不僅靠工資來吸引,如果工資提高太快,企業受不了,就業崗位容易減少。工作漲幅不能超過勞動生產率,否則企業承受不了。

  因此要靠勞動力轉移。戶籍制度改革,讓生產力提高,從生產力低的地方農業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地方,非農產業、服務業、製造業。資源重新配備了,生產力就可以提高,同樣提高潛在增長速度。

  全國農民工,包括外出的和沒有外出的,在當地轉移的有2.7億人,其中1.7億是進城的,還有差不多1億人在本鄉鎮從事非農工作。對於進城的這部分人,如果給他們上漲工資和基本公共服務,他們得到城市戶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他們不會擔憂孩子上學,自己生病、養老和失業問題。

  而現在的情況是農民在城市打工,在城市住著,但不能像一個標準市民那樣消費,所有這些因素如果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就會有相當大程度的緩解,因此他們煥發出巨大的消費能力。

  進城農民工1.7億,占到城市勞動力的35%,再加上1億在鄉鎮的農民,他們的消費能力是非常巨大的。這樣我國就不會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消費需求起到了作用,這樣中國經濟才會更加平衡、更加協調、更加可持續。

  人口政策的調整有沒有效益?我做了一個模擬,如果政策不變的話,趨勢就是潛在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下線。

  如果政策有所調整,我國現在的生育水平差不多是1.4%,如果提高到1.6%的話,就是粉色線,在20年以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受到生育政策的正面影響。因為,今天調整人口生育政策,生出來的是嬰兒,20年後他們成為勞動力,就會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如果生育水平能夠提到1.7-1.8的話,就是綠色線,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一些。如果增長到1.9的話,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老齡化程度會更低一些。

  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不能希望生育政策調整能夠在短期內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但是長期內是有效的。同時,短期內生育政策調整也不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不用有太大的擔心。

  最後,生產率提高的途徑從哪來?如何從改革中挖掘生產率,提高潛力?生產資源的配置是主要的生產力來源。配置有三種,一種配置是在農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我國過去主要靠這一配置得到生產力的進步,大規模的勞動力從農業生產轉移出來,得到了資源配置的效益。

  但是農民進城以後,沒有那麼多的農業生產勞動力了,生產率從哪來呢?農民進城以後,進入第二、三產業,勞動力資源是不是配備得有效率呢?是不是有些行業需要勞動力,卻遭到限制呢?一個行業中,企業之間資源配置是否充分有效呢?有大量的潛力可以挖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