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還能再創經濟奇跡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1:01:18  


 
  因此到了這個階段,不能超越我國經濟的潛能。如果人為刺激經濟增長,就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所以有人概括李克強經濟學,其中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可大規模刺激。因為,大規模刺激會導致問題。你要刺激,國家會給大家補貼,讓大家都增加投資,但是市場並不需要。市場需要大家買得起的產品,如果補貼給多了,那麼成本太高,價格也高,百姓不能接受,結果就是產能過剩。

  但是,產能過剩還是最好的結果,還有更糟糕的結果就是日本的教訓。潛在增長率下降意味著,工廠不是生產不出那麼多產品,而是生產成本提高了,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比較優勢了,所以只能生產較少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硬給它投資,給補貼,允許低息貸款,但工廠沒有積極性,因為他們在市場上不能實現這些產品。

  如果實體經濟做不到,那把錢投在基礎設施上好不好呢?基礎設施是一種深層次的需求。經濟要發展,是因為生產要發展,它需要基礎設施,而生產發展速度沒有那麼快,基礎設施也不需要建設那麼快。所以這個時候你給我錢建基礎設施,其實也沒有積極性。建了基礎設施其實還算是好的,因為建了高鐵、高速公路,儘管空著它,但還是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更加糟糕的是什麼?如果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積極性,實體經濟建設也沒有積極性,發出去的錢都跑到虛擬經濟裡面去了。凱恩斯是搞經濟刺激的老祖宗,他有一個同事,也是經濟學家,同時在政府工作。當時這位同事給凱恩斯寫信說,你想設計一個很大規模的投資方案,你拿出錢後,可以投資,可以生產,但是沒有訂單。錢哪去了呢?都跑到金邊股票那裡去了。股票是虛擬經濟,理財產品不僅有股票、債券,還有房地產、海外資產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錢都跑去虛擬經濟,於是促成了經濟泡沫,因為它不是實體經濟。

  日本從1990年開始,人口紅利消失,它的人口結構的變化跟中國目前的差不多。人口紅利消失,但日本不認為是潛在增長率下降,於是就刺激,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寬鬆的財政政策。可是人們不願意在實體經濟中投資,也不願意把錢扔在基礎設施上,結果很大一部分錢跑到虛擬經濟裡面去了。

  虛擬經濟除了股票、證券、房地產、海外資產,還有藝術品買賣。梵高的畫固然很好,但他畫作的價格主要是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炒上去的。日本人錢太多了,後來日元又升值,實在不知道錢應該花在哪裡,因此他們就搶購西方名畫,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在這個時期炒上去的。

  大家現在看一看世界各主要藝術拍賣品市場都是什麼人呢?都是中國人。不僅是因為中國富(比我們富的國家有的是),更多的是因為資金有過強的流動性,不知道錢該怎麼花。這是泡沫經濟的一個表現,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泡沫破滅以後,在日本就形成了“失去的二十年”。

  人口撫養比下降的過程就是人口紅利的時期,因此在下降的50年代到70年代,它實現了每年9.2%的高速經濟增長,那時候叫日本奇跡,也叫東亞奇跡。

  但是1975年以後,它的撫養比下降到最低點,就不再下降了,但很長時間也沒有上升,在它停滯的這段時間裡面,它的增長速度降到每年只有3.8%,按日本的說法還不錯,但要拿到中國就不能這麼說了。

  1990年之後,日本的撫養比迅速上升,這說明它的人口紅利消失了。這時它犯了經濟形勢判斷上的錯誤,因此在二十年裡,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只有0.85%。如果你直接看它的數字,它的每年增長速度是0.24%,後來變成0.85%是因為它的通貨膨脹率是負的,所以它還能夠把增長速度往上調一調,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今天“安倍經濟學”說是有三個箭頭,其實仍然是一個強調刺激的經濟學。搞財政刺激政策,還是從需求方去刺激,這是錯誤的。安倍經濟學裡也有一條叫“結構性改革”,但是他的改革遲遲沒有什麼動靜,但是他的刺激已經搞了。這是過去的錯誤,過去刺激沒有管用,今後刺激還不會管用,我個人不看好日本經濟。所以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經濟的覆轍,我們強調的是通過改革,從供給方面獲得制度完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