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道德解體的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10:43:47  


 
單靠市場也不能建立道德

  不過,自由派也同樣解釋不了很多問題。中國的很多道德問題固然和政治權力有關,但市場並不是解決道德的途徑。市場化在通過遏制政治權力而解決了一些道德問題的同時也產生著其它無窮的問題。歷史地看,市場的發現改觀了人類的經濟發展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動力。但同時,也為人類的道德體系帶來巨大的挑戰。馬克思曾經把西方很多道德問題歸之於市場化。“看不見的手”(市場)的發現者和提倡者亞當斯密也著《道德情操論》,強調道德情操在一個社會運作過程中的至關重要性。在西方道德體系發展過程中,宗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西方的宗教改革既為資本主義的崛起提供了精神條件,但資本主義的興起對宗教為基礎的道德產生了很負面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流動的增加,盡管宗教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道德資源,但政府或者說政治權力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這並不是說,政府取代了宗教提供道德資源。政府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提供了社會基礎,主要是通過對社會提供保護機制,例如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人們稱之為“公共財”(public goods)的公共服務。社會保護機制極其重要,沒有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西方道德的轉型成為不可能。政治權力並非和道德相悖。西方從早期原始資本主義發展到後來比較人性化的福利資本主義,這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這種轉型是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結果。

  從今天美國和西方社會道德狀況看,市場化和道德之間的緊張關系依然存在。例如這次金融危機可以理解為金融部門過度市場化的結果,或者說缺少政府對市場的規制的結果。金融危機對西方的道德體系產生著負面影響,包括商業道德和一般人的社會道德。

  回到中國的情形,自由派既很難回答左派所提出的很多問題,即市場化對道德的負面影響,其所提出的去政治權力化的主張在實際生活中毫無可操作性,只不過是一種過度理想罷了。 

  無論左派還是自由派,雙方都有些道理,但哪一方也沒有能夠找到解決方式。一方是懷念毛澤東,一方是懷念西方,沒有別的了。

  實際上,如果人們能夠從經濟、社會和政治三者的互動關系來看問題,會比較清楚。無論從西方的歷史還是中國的經驗,政府權力站在哪一方,是資本還是社會,就會產生不同的政體,也就會改變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的平衡。所以政府和政治權力很重要,是個平衡器。這三者一旦失去平衡,道德的社會基礎就會遭到破壞,社會道德就會解體。

  在中國,無論是市場的濫用還是權力的濫用,都和政治權力有關。首先是政治權力導致了濫用市場。中國的早期改革者沒有把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區分開來,導致把經濟政策引用到社會領域,導致社會領域的過度市場化,從而是貨幣化。也就是說,自由派所提倡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闖入了中國的社會領域。在西方,新自由主義只有在經濟領域發生作用,主要表現在私有化運動。當然,新自由主義在金融領域導致了政府對金融領域缺少監管,從而釀成了危機。但在社會領域,新自由主義遇到了強大的社會抵制,教育、社會保障和公共住房都沒有能夠私有化。但在中國則不然。在經濟領域,新自由主義遇到了強大的國有企業的抵制。但在社會領域則不一樣。中國沒有社會抵抗能力,新自由主義在政治權力的扶持下很快就攻占了諸多社會領域,包括醫療、教育和住房。這些領域都是要求政府大量投入的,但在中國則是暴富領域。社會被破壞了,社會的道德基礎就沒有了,其解體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次,濫用權力也導致著社會道德的解體。自由派所說的權力毫無制約是一個原因。但更嚴重的是權錢的結合。在兩者的結合面前,社會沒有了任何權力。沒有政治權力的合作,新自由主義不會在中國社會領域如此快速蔓延。中國社會並不是沒有抵抗能力。社會一直在抵抗著社會的被市場化和貨幣化。但一旦政府站到了資本面前,社會便沒有了任何反抗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