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開放還會使中國經濟高增長20年

http://www.CRNTT.com   2013-10-30 09:38:26  


 
  (3)國有工商企業資產和職工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的5萬億元和8000萬人,變化到2012年高達85萬億元及不到2000萬人,職工占城鎮總就業僅6.3%,城鄉總就業的2.5%。但是,由於資產集中,特別是石油、電信、煙草、電力等行業,集中了大量的資產,創造和收取了巨額的財富,GDP和利潤,主要分配向了政府、企業和少數的國企高管和占就業比例很低的職工。

  (4)壟斷性的銀行業,只有幾百萬人從業,其創造的利潤,卻是全國製造業的兩倍。其通過過高的利差從城鄉居民手中集中了一部分財富,而高利率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費項,又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手中集中了一部分財富。其支持大企業,不給創業和小企業貸款,又使創造和分配財富的流動更加偏向大資本和政府。考慮國民收入向國外匯出和其它環節漏出等,非政府非國企非金融部門外95.4%的勞動力、92%的居民,只分配到了GDP的40%,即20.8萬億元左右,其中近7億農村居民只分配得了5萬億元!中國目前研究收入分配的許多學者,並沒有從這個思路,去清晰地揭示國民總收入中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過低的因果關係。創造決定分配,權利決定資產衍生和增值利益的分配,分配決定收入,收入決定支出,支出決定消費。

  這樣一種大資本、大企業、大項目,掠地擴城,國企猛進和銀行高度壟斷,並忽視創業、小微企業和農民利益的發展模式下,小改小革,局部調整,幾乎不可能改變創造和分配財富的流程,增長消費乏力的局面不可能改觀。

  新增長點和信心:中國經濟還會高增長

  文章認為,與日韓台同時期城市化階段相比,中國大陸根本就沒有到一個低速增長的階段,在15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還應當處在高增長的發展時期。對此大勢,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不能再在過去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體制中兜圈子,在傳統的觀念、戰略、體制和政策中,我們根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國民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增長點。改革開放30多年了,我們需要調整思路,革新觀念,轉變發展模式,推進更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出台更加激活活力的政策,去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點。

  首先,中國目前和未來最為重要的是,鼓勵全民創業,大力發展小微企業,使廣大人民既創造財富又分配財富,增加中等收入階層,減少失業人群規模,在擴大微小生產能力的同時,讓城鄉居民有收入和支付能力,以購買和消費來平衡大企業的產能,使國民經濟良性增長。從指標上看,中國大陸目前的千人企業擁有水平只為16個,遠低於日韓台的40多個;大學生畢業三年內創業率不到2%,而發達國家為20%。筆者認為,鼓勵創業和大力發展小微企業,帶來的增長動力,將是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中的主力。

  其次,中國到了創新發力推動經濟增長的時候了。我們有著科技和產業創新的優越條件,對創新驅動戰略應當充滿自信。中國現階段,低成本製造優勢開始減弱,但是我們還有一個低成本創新創造的優勢,並且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個低成本競爭的優勢,這也有一個機遇期。錯失時機,將不再來。縱觀歐美,特別是美國,在歷史上幾次經濟衰退時,都是利用科技創新來拉起速度和創造繁榮。創新是國民經濟增長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如果我們能切實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年將會獲得1.8個左右的增長點。

  再次,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來保證中國經濟再高速增長15到20年。未來,我們處在實際城市化水平35%到70%的發展階段中,這樣一種進程,與日韓台參照,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本身就是高增長時期。然而,傳統的掠地擴城、農民分享土地資產利益很少、主要發展大企業的城市化模式,無法實現城市化過程中居民的富裕,無法投資建設與消費的平衡,無法平衡產能過剩。更嚴重的是,將會給中國的未來,造成災難性的經濟和社會後果。除了要向進入城市的農民,即新市民,提供教育、社保等這樣的配套外,比此更重要的是: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在土地資產衍生和增值的利益上給農民予以合理的分配;在城市中鼓勵創業,大力發展小企業,擴大就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