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讀懂中國經濟數據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22:34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訊/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長安講壇作了《讀懂中國經濟數據》的講演,內容如下:

  很長時間以來對中國的經濟數據有很多困惑和質疑,圍繞經濟統計數據或者指標產生的議論和爭論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有對統計指標的口徑、統計方法理解的問題,也有統計數據本身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的問題,涉及的問題比較複雜。今天我想借這個機會談一下對一些經濟指標的理解。我不是統計學家,只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談我對經濟指標的個人理解,可能有理解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關於經濟增長率的統計。

  長期以來,圍繞經濟增長率有不少爭論。我們的增長率統計是不是可信?是不是準確?我們的GDP增長率統計基本上採用了國際標準,國家統計局做了很大的努力,從各方面來完善這個數據。由於這是一個高度綜合性的指標,是由大量的分項指標匯集而成的,而且涉及到全國無數個生產單位和無數個參與經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所以這個指標的統計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的方面很多。

  GDP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通常有三種方法進行統計: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各國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用的方法不一定相同。中國基本是以生產法為主。主要原因是,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我們的統計主要是依靠企業到各級政府層層上報,再進行數據收集匯總形成的。這樣的方法和生產法統計比較容易接軌。我們目前仍然是使用以生產法為主的統計,但是也用收入法和支出法進行核算。

  從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統計,還是從生產過程結束以後產生的收入來統計,或者是這些收入是怎樣支出的角度來統計,只是三個不同的角度,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所以從理論上講,三種方法角度不一樣,但得到的最終結果應該是一樣的。事實上,世界各國誰也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為統計工作的複雜性,加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問題,每一種分項指標的收集整理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另外在計算和統計方法上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討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很難做到三種方法完全一致。我們國家以生產法的統計為主,同時也參考收入法和支出法,在三種方法之間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的調整,所以最終的結果是比較接近的。

  生產法是生產部門創造的增加值的匯總。它的基礎數據主要是來自企業、農戶、個體經營者等等所有這些生產單位。因為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農戶的數量太多了,不可能做到一家一家的進行統計,所以對於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統計,通常是通過典型調查的方法,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推算,再和統計得到企業數據進行匯總來核算GDP。我們的GDP統計歷年來做了不少改進,其中經濟普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很多報上來的數據可能會產生偏差,每隔一定的時間,在全國範圍進行一次涵蓋所有生產單位的經濟普查,由此取得的數據相對來說真實程度比較高,比較可信。

  過去在兩次經濟普查以後,都對GDP數據做了調整。第一次經濟普查有一個重大的調整,就是把GDP上調了17%,這主要涉及到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過去我們的統計對服務業遺漏比較多,通過經濟普查補充了這方面的數據,所以做了一次性的調整。調整以後,還要對以前年份的數據根據普查的情況再進行調整,追溯到以前若干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