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經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09:57:03  


 
  第四個促使中國轉向新常態的因素就是製造業回歸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經過金融危機後的反思,發達經濟體認識到長期“外包”政策和國內產業空心化,造成諸多社會弊病。因而危機之後,發達國家都呼籲要“重新回歸製造業”,並宣稱通過發展高端製造業,重構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以美國為例。為提高美國製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美國政府正在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降低美國製造業的稅收負擔,並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2010年8月11日,奧巴馬簽署了《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降低非美國製造、但美國製造商必需的大量產品的各類關稅。奧巴馬表示,類似法案有助於提高美國產品的競爭力,滿足5年內出口翻倍的目標,“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美國工人可以和任何人競爭。”2010年9月美國又頒布了《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24個月的工資稅減免,並終止向海外轉移工廠和生產企業提供補貼、免稅和減稅。諸如此類的措施,都是為了推動製造業回歸。

  除了稅收政策調整外,美國製造業勞動力相對成本正在下降。儘管中國製造業小時工資還遠不及美國的水平,但中美間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縮小。2010年,美國製造業生產率提升了6.1%,單位勞動力成本降低了4.2%,從2002年至2010年,美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累計降低了10.8%。相比之下,中國的勞動力報酬增速比生產率增速要快得多,從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資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遞增,而同期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全負荷成本只增加了4%。

  第三次工業革命又為製造業的回歸做了技術上的準備。美國製造業回歸的重點在產業升級,高端製造是其戰略核心,積極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並保持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製造領先。最新的發達經濟體金融危機,在相當程度上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結果。為了實現健全的經濟增長,就需要矯正全球經濟失衡,再平衡是重建穩定國內經濟的重要環節。事實上,全球經濟也正在尋求新的平衡過程。貿易順差國家的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在下降,逆差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也在逐漸改善。製造業回歸將促進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組和國際分工體系,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全球經濟再平衡,不僅意味著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將減弱,而且也意味著,即便沒有改革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國際收支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將弱化,從而極大地增強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中國經濟新常態之“新”在何處

  文章表示,在總結了中國經濟舊常態和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之後,便可以進一步探討中國經濟新常態到底“新”在何處了。不妨將中國經濟新常態定義為: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改革陣痛、社會矛盾愈發尖銳時期,集中體現為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過去一段時期高增長相較而言現實相對較低增長率的社會經濟形態。經濟新常態既是經濟規律、經濟周期自身運行、國內環境與國際大環境變化客觀結果,也是政府對經濟運行主觀認識變化的結果。前者體現為因經濟供給面約束而使潛在增長率下降;後者體現為宏觀經濟政策積極主動地順應潛在增長率的新變化,而對通過刺激性宏觀經濟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心理”保持了高度克制和冷靜。

  經濟新常態更體現了政府政策目標函數的重大變化,即政府賦予GDP增長率的權重明顯下降,是對過分強調增長率的單一GDP主義執政理念拋棄。經濟新常態在強調更靈活、公平的競爭機制使經濟維持在與潛在增長率相適應的總量增長水平,是內生於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市場化的自然增長,而不是通過刺激政策實現的“拔苗助長”的增長。

  在新常態的增長率足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總量目標的前提下,它更注重機制的創新和結構上的平衡。因此,新常態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市場准入,通過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提高經濟自身應對衝擊的靈活性;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的增長,即習總書記所說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強調包容性增長,讓老百姓充分享受經濟增長成果,這不僅要求改變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也要求真真切切地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好物價和以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價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