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誰該為中國的學術不端埋單?

http://www.CRNTT.com   2010-03-05 11:26:32  


 
  首先是中國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嚴重失衡。在中國高校中,無論是研究型、教學型還是教學研究型,評價教師優劣、晉級的重要標準不是"教學質量"、"對學生的關心程度"、"教學水平的提高"等等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因子,而是一串讓人頭暈目眩的數字,包括論文數、項目課題數、科研獎勵數,等等。這些數字背後隱藏的是一個令中國教師汗顔,同時令國外同行震驚的教師評價理念:科學研究就是高校優秀教師的全部。儘管日本、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也無一例外重視教師的科研發展,但是對於教師的評價,他們都採取了差異化、多元化和面向未來的綜合評價方式,確保任何一位願意奉獻教育事業的教師和科研人員都能發揮特長,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做出成績。相比之下,中國高校"科研至上"的強勢話語體系根本無視個人專業、興趣、才能、精力和實際需要,將所有高校人員(甚至後勤服務人員)都強行拖進了科學研究的軌道。問題由此產生:當科學研究失去了興趣、求知、求真等"善意"的動機時,我們還能期待研究結果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嗎? 

  再看中國高校的學術評價體系。筆者網上查閱了2009年度五個省份25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年終科研業績折算標準,發現這25所高校無一例外地把論文是否發表在SCI、EI、SSCI、A&HI、CSSCI刊源期刊上作為折算的重要標準,除此之外的普通期刊只能折合成非常少的業績分,有15所甚至根本不將普通期刊發表的論文算作科研業績。在國家各類基金項目的申報和結題要求上,我們也可以明確看到對於已發論文"級別"的要求。在中國眾多高校的碩博教育體系中,發表高"級別"的論文是獲得學位的重要條件。這些"級別"說白了就是是否為上述幾個索引系統收錄,文章的內容、具體貢獻、引用率等實質性數據則幾乎不在考察範圍之列。

  科研的評價系統源自西方,特別是美國。那麼,這些"始作俑者"是怎麼做的呢?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評價論文、成果最重要的標準是其本身的貢獻,即在學術界、社會應用層面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並不以論文或成果發表的刊物來定(是否為SCI、EI索引完全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也不以發表論文的數量來定,完全以同行專家對其內容的評價說話。很多國外、港台的同行在與筆者的聊天中都曾表示對中國學術評價體系的不解,中國學術界對SCI、EI、SSCI的那種"痴狂"也讓他們甚為吃驚。這種形式大於內容、刊物級別高於一切的學術評價體系不但滋生了數量驚人的學術腐敗,還給真正熱衷於科研研究的學者來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他們在為創造、生產而殫精竭慮的同時還要為順應早已扭曲變形的學術評價系統而繼續"奮鬥"。試問:當研究者們主要關心如何在特定期刊上發表論文,而不是考慮如何產出高質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時,這個群體中還能產生大量富含"正義"、"科學"和"價值"的學術成就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