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敵對心態 與兩岸關係新局面極不協調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00:21:04  


 
  (三)“一中”框架與兩岸交流協商

  “一中”在國共兩黨間是有共識的,因此彼此有政治互信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才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但正如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7月13日會面時所講的那樣,ECFA之後,兩岸雙方下一階段需要“增進政治互信”,應該“加強民族認同的力度”。筆者認為,“增進政治互信”的過程就是深化政治互信的過程,而達成“一中”內涵上的共識應該是兩岸建立起深層互信的標誌,它意味著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從兩岸的“互不否認”上升到了對“未來一個中國”的“共同承認”,從“一中”內涵的“各自表述”上升到“共同表述”。有了這樣的深層互信,兩岸才能掃除最大的政治阻礙,排除形形色色的“台獨”疑慮,兩岸政治協商的條件才臻於成熟,兩岸政治協商的機制、軍事互信的機制、未來走向統一的模式才可以通過兩岸協商來構建,否則,任何對兩岸關係的積極探討都難以發揮實際效力。

  那麼,兩岸深層互信的建立是否有突破口呢?這可以從兩個現象上看。其一,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在中華民族的認同上是有較高共識的。2009年8月《遠見》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80.2%的人自認為是中華民族一分子,其中泛藍民眾比例達到94.5%,中立民眾比例為77.7%,泛綠民眾比例也從2008年的51.5%上升到66.3%,認為不是的比例則從30.3%下降到20.9%。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至44歲的年輕民眾中,自認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比例在86%至92%之間。此外,有57.6%民眾認為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筆者也注意到馬英九執政以來的講話越來越多地提到“中華民族”。就此,筆者認為,在“台獨”分裂的威脅下,兩岸挾中華民族認同的強大民意共識來促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內涵共識,將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此其時也!其二,島內媒體已經指出,島內目前新出現了一股力量,即“對台灣基層民意、對大陸的發展都有客觀認識,瞭解兩岸歷史進程(包括國共恩怨),看到台灣的籌碼已經流失而需要及早整合台灣內部共識並提出積極方案與大陸展開政治對話,處理兩岸政治定位與政治走向的問題”。筆者認為,馬英九要善於引導這股力量,因為這也許是未來真正不具敵對心態、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股“中間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