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敵對心態 與兩岸關係新局面極不協調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00:21:04  


 
  1980年代前後,隨著中美建交、國際形勢的變化、國民黨“反攻大陸”之夢碎,國民黨不得不開始做長期經營台灣的打算,在民意的壓力下也不得不開始調整對大陸的政策。但由於國民黨始終未能擺脫國共歷史恩怨,始終不放棄與大陸在國際上爭奪合法地位,因此,其“反共”政策與宣傳延續至今,特別在軍事上明確把大陸當假想敵,在宣傳上則將“反共”內容逐漸轉移到經濟發展、“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的優劣對比上來,並將大陸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擴大渲染,以彰顯“台灣完成國家現代化的經驗”及其“不凡意義”,從而在台灣社會較強的“反共”、“恐共”心態中,又加入了對大陸較強的優越感。

  在長期的“反共”教育、白色恐怖餘悸,以及對大陸較強的優越感之下,台灣民眾有了鮮明、固化的“反共”、“恐共”、“蔑(視)共”心態與刻板的習慣認知。儘管隨著島內民主化的進程、兩岸交流的逐步擴大,特別是大陸綜合實力的提高及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台灣民眾逐漸淡化了“恐共”、“蔑共”心態,但這種心態並未完全消失,所以在台歷次選舉中,被淡化了的敵對心態總禁不起政客的挑撥離間,總能集中的再次表現出來。

  目前,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心態主要表現為,其一,提防大陸對台“善意”之動機。台灣民眾對大陸對台善意一直以“統戰伎倆”視之,質疑大陸對台誠意。最典型的近例就是當下ECFA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在台灣不少民眾甚至不少民意代表的言談中,都顯露出還在慣性地提防著大陸背後的“政治動機”,而未能對大陸一再表明的“一家人”立場(詳見下文)進行深入反思。其二,恐懼大陸“武力犯台”,因此,在對美軍購上,有半數民眾持肯定態度。2008年5月《中國時報》民調顯示,認為應維持目前軍購,甚至更增加的民眾比例超過50%。其三,不自覺地與“台獨”分子站在同一立場上說話。如台灣民眾無視大陸一再說明大陸的武力是針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將大多數不搞分裂的台灣同胞與“台獨”分子劃出界線的良苦用心,不自覺地與“台獨”分子站到一起,不是反對大陸的“反分裂法”,就是要求大陸“撤除瞄準台灣的導彈”,甚至認同將撤導彈作為兩岸和談的前提條件。2009年8月《遠見》民調顯示,71.8%的民眾認為,兩岸要建立政治互信,大陸就應該先撤除瞄準台灣的導彈;48.3%的民眾認為撤除導彈之前兩岸領導人不該見面。

  上述這些民眾看法,如果不是以“恐共”、“反共”的心態為認知基礎,還能是什麼原因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