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5月號,總第12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開創兩岸關係新局

  黃肇松:如何理解兩岸和談的前提

  馬先生曾說台非港、藏,和談前先撤彈,我們應不應該有這個前提?抑或這樣的前提做得到嗎? 

  鄭安國:九二共識是解決歧見的基礎
      談判有某種前提也很自然

  我認為應該先談“九二共識”,再論和談;因為一定要先有共識,之後才有可能談到撤彈問題。“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內涵,問題在於九二年是否有這樣的過程?雙方是否同意?及能否實行?現在翻閱當年所有文件,找不到“九二共識”四個字,這完全是媒體陳述語言;到後來二千年四月出現,蘇起特別提出,“九二共識”才因此被矚目。
 
  陳水扁在二千年六月二十七日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時,他發的新聞稿中就有提到“陳水扁表示新政府接受九二年發表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到現在“總統府”網站上都還有;二千年之後,陳水扁否認。國民黨的態度是,你可以不接受,但不能否認其存在;若你要找出另一個解決方案,只要可行,國民黨也會接受。這八年,有人提“一中兩憲”、“憲法一中”、“和平處理法”等,這些方案都不如“九二共識”實在;因為這已經過雙方的談判過了,不管中共是不是擷取“一個中國”那一段,而不承認有各自表述的空間。經過八年,胡錦濤已較能務實面對台灣存在的現實,他現在願意表明雙方對於一個中國認知的不同,因為沒有一個方法比“九二共識”更能解決兩岸有關政治方面的歧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基礎。

  至於和談是否應有前提,馬先生說得很清楚,簽和平協議是建立軍隊互信機制,那為什麼還要有飛彈?既然要和平,飛彈夾在中間,這對和平來說不但矛盾而且諷刺。所以談判有某程度前提是很自然的事,就像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在握手言歡前,總不能攜刀又帶槍吧!這也比較符合老百姓對於和平的要求與期待。若真的走到這一步,對中共來說應該也不困難,因為兵戎相向沒有意義。

  林祖嘉:談判要保持彈性
      最主要是雙方都有善意

  我認為,談判是重要的第一步,我們應該保持彈性;過程要如何可以再討論,但談判結論裡一定要堅持我們所要的東西。我的想法是,這中間可以有模糊的空間,小國play smart、大國play time,我們有多一點的彈性,就會有更大的空間可以談。大陸很早就有彈性的空間,像直航的名稱問題,到底要國際還是國內航線?大陸方面就提議兩岸航線,這就很有彈性;最主要是雙方都有善意,坐下來談之後,我們再要求包括撤彈這一項。

  蘇宏義:雙方至少要做到互不否認

  不管阿扁承認不承認“九二共識”,我認為至少雙方領導人要做到相互不否認也不反對。在此前提下,兩會才能代表雙方政府討論一系列的問題。 

  蔡宗易:馬政府未來有三個重點

  我個人認為,兩岸和談就是善意的表現,但要中國大陸撤彈難度相當高;就如同我們做生意要有最壞的打算,情形再怎麼壞也不會比現在差,在這基礎上,我們再往上拉,就有機會改善現況。不一定要從國防軍事著墨,經濟議題也行。另外,也要視我們自己能否掌握民意與民心,馬政府未來有三個重點:第一,執政團隊要有具體且強而有力的執行力,摒棄各單位的本位主義;第二,在野黨合理性的監督,而非過去的草莽性格;第三,雙方在善意溝通的前提下,一中市場變成一大市場;台灣、大陸兩方面互助合作、相互成長。 

  張榮恭:國共兩黨共識有可行性

  講到扁馬會,我就想起政治笑話;阿扁他說這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又說李前“總統”告訴他有兩個支柱不能動,一個是“憲法”,一個是國統綱領。二OO六年阿扁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時,造成台海情勢極大震盪,那時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是abeyance(暫時擱置),後來傳出美國因為太氣阿扁了,所以說“阿扁死”(abeyance(中止)音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