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6月號,總第12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應對

  這就是你講的,歐美利用一種新的方式,比如牽涉環境保護的方式,來引導或制約整個國際經濟的發展進程。

  在這個方面,我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很多地方在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方面,還是在傾注全力尋求境外資金的支持。而我們,應該完全看清資金支持背後是甚麼東西了。

  當然,每一種污染物治理的資金支援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國際經濟政治原理恐怕是一致的。就是在資金和技術背後的目的,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關注。給不給在人家,但不管給不給,人家的目標既定的,不會改變的。
  
  錢維宏:人類對自然瞭解少結論多易
      走上“政治氣候變化”的道路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

  本來氣候變化是一個科學問題,但是與政治掛上,就變成了“政治氣候”,就使得這個問題複雜化了,不確定的因素更多。於是“應對氣候變化”這個短語變成了“應對政治氣候變化”。

  應對是一種被動,我們能否主動一些?從科學方面提出問題,讓科學引導政治。
  
  要從全球角度看待氣候變化
  切入點正確可認清很多問題
           
  觀察問題需要角度,實際上從全球的角度,我們是可以瞭解很多東西的,氣候變化問題也一樣。

  一個簡單的自然問題常常困擾我們,依照目前的赤道劃分,南、北半球大陸的面積是相等的嗎?很明顯是不等的,而我們很多自然的東西,都是對稱的,宇宙也有很多東西是對稱的,難道我們所在的地球就不對稱嗎?地球是圓的,本身應該是對稱的,因為它是轉著的。實際上,我們的南北半球大陸面積是相等的。怎麼相等?那就要看怎麼把我們的地球剖開,關鍵是從哪兒把地球體剖開。

  我們如果從地中海到伊朗,再到印度的北邊、中國南海,到澳大利亞和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斐濟,這就已經到了南半球了;然後下加勒比海,再到地中海,這個地球如果這麼斜切開,當然是通過地心的。這樣一切兩開,兩邊的大陸面積相等,海洋面積也相等。從這角度看,我們很多的自然災害,包括二零零四年聖誕節發生在印尼的地震、海嘯,就是在這個“古赤道”附近。英國倫敦的古磁場是北緯三十度,現在是六十度。如果以古赤道切開來,倫敦就在地中海以北三十度。

  這樣切開地球,這個切口附近不僅是地震多,自然災害多?為甚麼中東石油多?因為那是古海,是兩邊的大陸漂浮到那的。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也是與這個有關。一系列的問題,迎刃而解。

  曾經就此問題請教幾個地質研究所的三四位院士,祇講了幾句話,就是講這個事,他們就約我去面談,包括他們搞古地磁場的專家。一些專家在某一個方面鑽研很深,如果能拓寬全球視野就更好了。

  我們現在不是搞全球對話嗎?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嗎?我們對此也要從全球的角度來研究。

  有一個學者,他搞了一輩子的天體觀察,他說他發現銀河系和宇宙都沒有變。而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正沿一條旋臂向銀河系的中心移去,祇不過這個時間很長而已。就是說,很多變化短期是看不出的,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

  解決這些問題靠甚麼?就是說要怎麼跨學科地進行科學研究,應該有一個框架。然後把現有的知識,放到框架應有的地方去,這樣會對自然有一個很好的描述。

  大家不要到處吵,吵的結果沒有好事。吵來吵去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最後怎麼辦,是制裁,還是動武?
  
  認識自然任重而道遠
  中國應為世界文明多出力
  
  比如說一千年來,過去九百年溫度都是下降的,能解釋下降的原因了嗎?最近一百年是上升的,我們也不完全認識上升的原因。對於這樣的下降和上升,是均勻的嗎?不是的,它面有好多個時間尺度的振盪。

  就從過去一千年的溫度序列來看,面有很多的問題值得研究。過去的一千年、兩千年來,自然的變化還是有的,未來還會存在。如果再把自然的變化加上去,二零四零年到二零五零年,溫度不是上升很高的,接近我們過去三十年的平均值。可是現在大家吵得很高。

  過去五十年來看,一九七○年代溫度有所下降,當時就有學者認為地球的氣候不是變熱,而是變冷。當然這是一段序列,也不能代表全球。就是過去千年的溫度序列,這條序列面的資訊有多少是來自中國?

  中國的版圖與美國、澳大利亞差不多,但是這條千年序列,中國有多少資訊在面?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少不了有幾千年的氣候記載,中國應為世界文明和認知多出力。
  
  很多自然問題還難以解釋
  不能先入為主以點蓋面
  
  過去一百年當中,中國哪年沒有自然災害?總是有地方不是干旱就是澇。很多研究說一九九零年代是近千年最暖的十年,但是實際引發的自然災害,並沒有超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那個時期,正好是十年尺度的暖加上幾十年尺度的暖,是“暖上加暖”,就出現了異常的暖。同時那個時期又是“干上加干”,因為“又暖又干”,導致了河套那個地方出現非常大的災難。九十年代北方同樣發生旱災,包括黃河斷流,但是河套地區就沒有出現二-三十年代那次“又暖又干”的嚴重後果。當年餓死那麼多人是因為窮,現在是有能力抵禦災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