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假驢肉”銷往北京,背後是監管不作為
http://www.CRNTT.com   2018-01-10 23:51:40


  無數事實告訴人們,在某一個地方或某個行業,如果長期存在某種問題,往往與這個地方、負責這個行業的監管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玩忽職守有關。河間的“中國驢肉火燒之鄉”“假驢肉”泛濫——存在多長時間不得而知,或許同樣與職能部門的監管不作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看,很多“假驢肉”的加工者都是無證經營的。這就讓人聯想到前幾天某地的一起工地職工“搭夥”就餐被相關職能部門處罰15萬元的事兒來。職工“搭夥”就餐被處罰,因為他們沒有按相關法律法規辦證。那“假驢肉”加工者無證是不是也應該被處罰?或許已經處罰過了——象征性的,罰完了就了事,該做“假驢肉”的還是做,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一。

  其二,那用馬肉、騾肉、豬肉做成的“假驢肉”中還公開承認有死豬肉、母豬肉。有沒有死馬肉、死騾肉呢?只怕也有吧!這樣的肉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還有,這些馬肉、騾肉、豬肉即便是鮮活的,那也是應該經過集中屠宰、經過職能部門的檢驗檢疫才能上市銷售的。這些做成“假驢肉”的馬肉、騾肉、豬肉是集中屠宰的嗎?經過檢驗檢疫過了嗎?只怕沒有經過這樣的環節就走進了人們的餐桌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大於天。職能監管部門應該主動作為,嚴格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為公衆食品安全把好關,站好崗、放好哨,而不是不作為,甚至是玩忽職守、枉法腐敗,讓“假驢肉”長期存在,危害公衆食品安全,損害公衆身體健康!(來源:東北新聞網 作者:易楚鈞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