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港關係 面臨機遇與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20 00:21:53  


鄭安國
 
  鄭安國:台港關係的發展取決於兩岸關係

  台港關係一直都是兩岸關係格局之下,也就是說,兩岸關係發展到哪一步、台港關係才可以發展到那一步。可是那麼多年來台港關係是落後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我認為香港政府有一點點責任。在“錢七條”裡有一個重要的一條,涉及兩岸關係的台港交流事務,必須要得到北京的同意——這個就有相當的解釋空間,到底是甚麼樣的關係是涉及到兩岸關係的台港交流事務?香港政府官員比較保守或謹慎的話,就不太敢碰,這就是大家看到為甚麼那麼多的大陸高層官員可以到台灣來,而香港的官員不能來。

  我們當然不可能完全知道其原因,但我相信原因不完全是在香港政府,其實很大部分在於北京如何看待台港關係,希望台港關係在現階段發展到哪一個地步,我想這個才是問題的癥結。

  兩地應該建立更直接的溝通管道和解決問題的機制

  剛剛大家一直提到香港的簽證,我自己從95年至99年在香港工作。這些年來,台灣民眾到香港的簽證變化過程,也可以說是台港關係發展的變化過程。98年,台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團體負責人應邀到清華大學參加一個重要的活動,北京那邊的活動還有非常高層的領導參加。他想先經過香港再去北京,結果香港不同意他的入境申請。他可以去北京演講,卻無法入境香港,相信絕對不是北京的意思。這個事情他找到我,我就把這個訊息跟香港政府反應,我說這不太合理吧,假如讓外界知道了,實在是件很突兀的事情,後來香港政府才同意他在回程的時候進到香港。這是台港關係沒有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例子。後來變成持有台胞證入大陸簽證的,可以過境香港,這是第二步的發展。4月27日之後的改變,又是一個新的發展。

  還有一種情況是香港政府的信息跟不上,像剛剛蔡秘書長提到的那一點。他已經當上局長了、或者當“經濟部”執行秘書,但是香港入境處可能還沒有他的資料,所以他可以進去,但後來香港知道他是局長就不行了。

  曾經有一位“財政部”的高級官員,他在“財政部”當司長、次長的時候,可以拿多次證進出香港,後來他卸任後轉任銀行的董事長,香港反而不給他多次證,改為單次證。原因極可能是他當次長的時候,香港那邊沒有資料。後來他當銀行董事長時,他擔任“財政部”高級官員的資料,才呈現在入境處的資料庫中。所以產生這種狀況,不是政治因素,而是有時候信息有落差。

  我期望,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台港關係能夠跟得上腳步,逐漸走向正常化,有一個更直接的溝通管道、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機制,甚至在某個時候,香港也能夠在台灣設立駐台機構。這才能夠解決問題,也使台港關係正常化。這些都要雙方互設機構之後才有可能。

  官方交流欠缺不利相互優勢互補

  台港兩地的民間交流或各種交流其實是非常多的。在經貿方面,貿易額非常大,港台之間相互的投資,如Hang ten、Esprit、屈臣氏……等等。兩地的文化交流,譬如說通俗文化、電影、流行歌、影視明星等交流非常密切;兩地人民的往來,雖然有人認為旅遊方面還可以再增進,可是基本上數字並不算低,因為這些都是看香港對台灣老百姓有多大吸引力,或台灣對香港有多大吸引力來決定,所以民間的交流是不缺乏的,比較缺乏官方的交流。

  另外雙方在交流合作方面,因為大家不那麼認識對方的優點,所以沒有充分運用對方的優勢或者學習對方的長處。

  一般人看香港的長處,都會認為是香港的服務業或金融業,這些是我們台灣可以學習運用的優勢。其實,香港也有很多其他地方,可以供台灣學習的。譬如在教育方面,特別是中學教育,他們的一套制度確實有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香港對學校、學生的評鑒體系都非常精確與周延。其他像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也做的很好。台灣的工業、科技發展經驗,也可供香港參考。
香港政府如果可以同意或是推動官方交流,我相信會帶動兩地老百姓、私人企業,或者是一般機構的交流、學習、會使大家更有興趣瞭解對方,甚至運用對方的優勢。我認為台港之間的關係雖然受到兩岸關係的局限,可是我們希望還是能夠慢慢發展、循序漸進,逐漸走向“關係正常化”的地步,讓香港學習到台灣的長處、台灣也運用到香港的優勢,這樣對兩地老百姓都有好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